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重新认识儿童:论“数字土著”的四维特征 收藏

重新认识儿童:论“数字土著”的四维特征

Reconceptualizing Children: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Digital Natives”

作     者:邹红军 柳海民 ZOU Hongjun;LIU Haimin

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430079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30024 

出 版 物:《教育研究与实验》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年 卷 期:2022年第2期

页      面:15-2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40105[教育学-学前教育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VFA1900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斯蒂格勒教育技术哲学研究”(KJ02072021-0546)的研究成果。 

主  题:技术 数字化 儿童 数字土著 教育变革 

摘      要: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关于未来社会及其教育变革的议程设置与讨论。但作为这场变革中心的“儿童却多少被遗忘在主流话语之外,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因停留于碎片化、形象式描述,未能给出关于“数字土著充分有效的认识。“数字土著具有愈加赛博格化、强化去中心化、勇为时代先锋与加速文化反授的四重存在性特征。儿童是历史的儿童,未来是儿童的历史。一种足够有效的关于未来社会与教育变革的技术性想象及其行动必须充分理解这个时代及其时代中的儿童。一种可能的思想路径是,首先要领会数字时代,其次需理解数字土著,最后是强调理论贡献。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数字技术本身的“药理学效应,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仍处“数字贫穷状态、置身“数字风险境况中的儿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