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模式、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桑志芹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3[法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摘 要:在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容小觑,随着家庭化趋势的发展,传统养育子女的方式因人口的流动而发生着改变,随迁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适应与发展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随迁儿童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尝试探索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模式、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三者关系,从家庭教育与随迁儿童自身两方面入手,为社会工作促进随迁儿童学校适应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建议,从而帮助随迁儿童更好地适应新学校生活。文献回顾发现随迁儿童的家庭教养模式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心理健康、行为问题、社会融合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学校适应总体水平不高,在人际交流、基础学业、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国内学者从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与社会支持等方面分析研究,目前相对集中地探索了不同群体的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往研究证实了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但很少有学者在同一群体中研究三者间的关系。研究选取了江苏省南京市随迁儿童相对集中的两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校,对其发放经翻译修订、使用频率较高的三份量表与问卷,即***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的家庭教养模式量表、台湾学者吴学典等人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问卷以及林修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收集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模式、自我概念及学校适应相关数据,采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随迁儿童的家庭教养呈现出向积极与消极教养模式相结合的特点,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显著高于常模,母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常模;随迁儿童家庭较多地使用拒绝型的教养方式,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在性别差异检验上,家庭教养模式无显著差异,而随迁儿童中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显著高于男生,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以及课业适应、师生关系适应等维度上;在学年段的差异检验上,分为4-6年级的小学与7-9年级的初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家庭教养模式、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显著高于初中阶段学生;随迁儿童家庭教养模式的部分维度能预测自我概念总分与学校适应总分,自我概念的部分维度能预测学校适应总分;自我概念分别在随迁儿童温暖型、惩罚型、干涉保护型与拒绝型家庭教养模式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对策与建议:制定个性化的家庭任务,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丰富活动形式以增加家长的参与式学习;通过心理干预提升随迁儿童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