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 收藏
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

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程研究

作     者:李华华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霞;史向前

授予年度:2003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心性论 佛性论 《坛经》 自性 顿悟成佛 如来藏 南能北秀 竺道生 禅法 洪州宗 

摘      要:禅宗心性论,是东西文化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印度佛教及中土早期佛教心性论的孕育。前者主要通过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心性思想演变历史,着重介绍了心性、如来藏、佛性的涵义,其思想主流是心性清净说;后者主要从僧睿、竺道生等人的心性思想中,对法身、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进行了探讨。在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中,禅宗的心性论经历了一个从达摩到弘忍的五祖传承及法融在内的传统禅学时期,安心、看心、守心、无心等主张为禅宗创始人——慧能的心性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 禅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南能北秀时期。神秀主张“看心,以息灭染心、回归净心;六祖慧能的心性论主要通过《坛经》中心与性的概念、性质、关系的剖析,阐述了自心、自性与佛性的同一性,在自性清净的基础上,提出了众生即佛、顿悟成佛的主张。慧能的心性论扫除了偶像崇拜,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发扬超越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在禅宗心性论的发展历史上无疑是一场革命。荷泽宗则对心性本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灵知说,即众生的本源清净心。石头宗人提倡“灵源是众生和万物的根源,认为“灵源是排除一切妄念的,并不执著于物、提出了“无心合道说。洪州宗人的主要命题是“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日常现实心,强调众生的日常行为都是真心的流露,进而提出无情有佛性的观点。慧能南宗禅发展到晚唐五代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宗派,被称为“一花开五叶。其心性思想各异,但主要是提倡圆融思想,指引学人时使其灭绝情识、达到彻悟。宋明以后,禅教、禅净逐渐合一,禅宗心性论走向了衰微。 禅宗心性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道家和儒家的心性思想产生了交融。一方面,禅宗吸收儒家学说关注现世、人性的观念,逐步突出自心地位;一方面,禅宗将道家的“自然概念诠释为人的内在本性,即佛性,并吸取其得意忘言的观念。而禅宗的心性论一经形成,则对儒家的心性论,尤其是宋明理学、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禅宗的心性论高扬人的主体性,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着长期的渗透。在思维方式上,人们逐步看重直觉式的领悟,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审美情趣上,人们渐渐追求一种宁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意境。禅宗的心性论在历史中也深深地影响着士大夫阶层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则可以帮助现代人解除压抑,开发潜能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愿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