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CD200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功能初... 收藏
CD200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功能初探

CD200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功能初探

作     者:陈洋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唐福林;张烜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主      题:CD200 CD200R 树突状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摘      要:背景和目的 CD200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属于Ⅰ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表达于多种细胞类型。由于其缺乏胞内信号序列,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CD200的受体包括CD200R1-5,相对局限分布于髓系来源的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该信号通路主要通过髓系细胞间接调节免疫平衡,在过敏、自身免疫、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移植排斥等免疫相关疾病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包括自身反应性T细胞、B细胞及凋亡细胞清除障碍等。树突状细胞作为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也参与到SLE发病的过程中,表现为细胞数量、活化状态及功能的异常等。 树突状细胞是CD200R分布的主要细胞群,其在该信号通路的调控过程中应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关于CD200/CD200R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动物模型,其在人类树突状细胞功能调节及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立足于CD200R分布的主要细胞群-树突状细胞,分析SLE中CD200R在其表面表达的情况,并通过建立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研究CD20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阐述该信号通路在SLE致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明确诊断SLE的患者20例,同期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17例,采集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1、用CD11c和CD123标记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及其表面CD200R表达的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价,与树突状细胞表面CD200R表达率进行相关分析。 2、利用磁珠分选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然后加入LPS刺激其活化成熟。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LPS刺激对MoDC表面CD200R表达率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加入LPS或LPS+CD200对MoDC表面活化标志表达的影响;ELISA检测不同处理组中IL-6、IL-10水平的变化:借助流式细胞术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反应(MLR)中不同处理组的MoDC刺激CD4+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从而分析CD20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结果 第一部分 1、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外周血PBMC中CD11c-CD123bright细胞(pDC)比例下降(0.50±0.08%vs.1.59±0.31%,p=0.002),单核细胞群(Mo)比例升高(18.66±2.77%vs.10.52±1.04%,p=0.014),具有显著性差异;CD11c+CD123dim细胞(mDC)比例无显著性差异(11.35±1.45%vs.9.39±3.35%,p=0.273)。 2、CD200R在CD11c-CD123bright细胞(pDC)上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D11c+CD123dim细胞(mDC)(HC:65.14±4.72%vs.27.95±2.00%, p0.001;SLE:47.97±5.50%vs.20.51±2.87%, p0.001)。 3、与健康对照相比SLE患者CD11c+CD123dim细胞(mDC)及CD11c-CD123bright细胞(pDC)表面CD200R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降低(mDC20.51±2.87%vs.27.95±2.00%,p=0.046;pDC47.97±5.50%vs.65.14±4.72%,p=0.027)。 4、SLE mDC表面CD200R的表达阳性率与血沉呈负相关(r=-0.552,R2=0.3043,p=0.041)。 第二部分 1、SLE患者等量外周血中PBMC提取量较健康对照减少(1.24±0.15×107/30ml vs.4.3±0.77×107/30ml, p0.001),但单核细胞诱导成为MoDC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30.10±5.75%vs.16.90±4.03%,p=0.043)。 2、在SLE患者和健康对照中,与培养基(M)组相比,MoDC在LPS刺激成熟后,表面CD200R的表达均显著下调(HC中LPS vs. M:CD200R+%53.54±4.74%vs.62.09±5.18%, p0.001;MFI41.18±2.28vs.45.50±2.93, p=0.002;MFIxCD200R+%22.53±2.78vs.28.97±3.58, p0.001。SLE中LPS vs. M:CD200R+%45.10±7.53%vs.52.33±8.18%, p=0.023;MFI38.79±1.88v.s.43.28±2.37, p=0.015;MFI×CD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