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 收藏

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

Anterior circulation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etiologies, imaging features, and long-term outcomes

作     者:朱双根 陈红兵 唐舒锦 尚文锦 张爱武 朱武生 Zhu Shuanggen;Chen Hongbing;Tang Shujin;Shang Wenjin;Zhang Aiwu;Zhu Wusheng

作者机构: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1810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080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210002 

出 版 物:《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年 卷 期:2017年第25卷第12期

页      面:1057-1065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基  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132016091) 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0150924A1030082) 

主  题: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后 年轻人 

摘      要: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结果共纳入289例患者,男性220例(76.1%),平均年龄(38.0±6.5)岁,前循环组213例(73.7%),后循环组76例(26.3%)。在危险因素方面,心脏瓣膜病在前循环组多见(6.6%对0.0%;Fisher精确检验,P=0.025),而高血压(51.3%对36.6%;χ2=5.021,P=0.025)和前驱感染(6.6%对1.4%;Fisher精确检验,P=0.018)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在卒中病因方面,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组更多见(32.4%对13.2%;χ2=10.435,P=0.001),而小血管闭塞(26.3%对15.5%;χ2=4.381,P=0.036)和动脉夹层分离(19.7%对9.9%;χ2=5.012,P=0.025)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前循环和后循环组的5年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和18.5%;时序检验P=0.61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后循环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风险比3.622,95%可信区间1.216~17.766;P=0.030)、陈旧性梗死(风险比6.045,95%可信区间1.602~29.580;P=0.016)和心源性栓塞(风险比8.256,95%可信区间1.398~27.302;P=0.029)。 结论中国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对这两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诊治策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