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2 篇 期刊文献
  • 10 册 图书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22 篇 电子文献
  • 1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7 篇 教育学
    • 67 篇 教育学
  • 32 篇 管理学
    • 3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6 篇 哲学
    • 16 篇 哲学
  • 7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6 篇 历史学
    • 6 篇 中国史
  • 4 篇 法学
    • 2 篇 社会学
    • 2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主题

  • 6 篇 教育思想
  • 5 篇 中国教育史
  • 5 篇 中国教育
  • 4 篇 朱熹
  • 4 篇 中国
  • 4 篇 教育哲学
  • 4 篇 儒学
  • 4 篇 舒新城
  • 4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4 篇 中国教育学
  • 4 篇 教育学
  • 4 篇 《中庸》
  • 4 篇 文集
  • 4 篇 《大学》
  • 3 篇 教化哲学
  • 3 篇 教育家
  • 3 篇 教育制度
  • 3 篇 课程结构
  • 3 篇 教育史
  • 3 篇 教育理论

机构

  • 65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4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3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2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1 篇 浙江省温州中学
  • 1 篇 曲阜师范大学
  • 1 篇 清华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
  • 1 篇 国际儒学联合会
  • 1 篇 《教育学报》
  • 1 篇 外交学院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烟台师范学院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 1 篇 福建福州教育学院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 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青海师范大学
  • 1 篇 美国默士达大学

作者

  • 122 篇 于述胜
  • 5 篇 于建福
  • 4 篇 包丹丹
  • 4 篇 刘继青
  • 3 篇 邱星语
  • 3 篇 王俊明
  • 3 篇 国际儒学联合会
  • 3 篇 娄岙菲
  • 3 篇 向辉
  • 2 篇 周卫勇
  • 2 篇 俞启定
  • 2 篇 吴冬梅
  • 2 篇 李涛
  • 2 篇 宁静贤
  • 2 篇 毕苑
  • 2 篇 张瑞璠
  • 2 篇 王文修
  • 2 篇 张小丽
  • 1 篇 王全文
  • 1 篇 刘晓峰

语言

  • 12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于述胜"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礼 教育内容 教材结构: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侧面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2年 第3期10卷 39-47页
作者: 于述胜 华东师范大学
礼是儒家思想的要件之一。如果说仁是内在的精神境界,那么,礼则既是仁的外在表现,又是成仁的客观依据。朱熹的学术思想虽以理气心性学说为核心,但礼也绝非无足轻重。因为朱熹所谓"天理",实即实践理性的先天道德律令。作为"天理"之思维...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兼论其教育哲学内涵及理论深化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2期 48-53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5
宋明理学在"本体-工夫"范畴框架内所展开的性习关系之辨,是体用之辨的具体展开形式之一。其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实现了从性习分离到性习合一的转变,从而构成了从先验人性论到实践创生论的过渡环节,大大深化了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意义一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礼记·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年 第3期12卷 80-89,190-191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儒者之学乃"意义—感通"之学,它以生成和丰富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礼记·大学》作为先秦儒家教育观的系统表达,集中体现了以情意为本之理念。所谓"止于至善",说到底即依止于亲...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1期33卷 122-125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5
以自然原则为理论基础的道家教育思想,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其"教人为善中含有教人为恶"、"以不救救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观念或命题,都是发人深思的。站在时代的高度反观道家有关思想,会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 2020年 第3期41卷 47-65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庸》“知远之近”一节的教化哲学内涵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年 第3期16卷 144-151,191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对于《中庸》末章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三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遵循以《庸》释《庸》、《易》《庸》互训之法,可知三语乃睹末探本、层层递进之文,若与《大学》之八目相对应,那么"知远之近"相当于天下、国家之本在于家,"知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 第1期21卷 90-96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5
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创新传统。这集中体现为制度和实践的日益突破,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中国的教育传统又具有两重性,既拥有丰富的教育创新资源,又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惰性力量和消极因素。中国有两个主要创新思想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六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学话语史论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 第11期 16-25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北京100875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新中国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话语之一。"文革"及其以前,以一元化体制为前提,其主要学术功能是用"元理论"来整肃意识形态,重塑知识谱系,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的自我优越意识。这又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理论话语,它...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礼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侧面
收藏 引用
图书馆论坛 1992年 第3期12卷 39-47页
作者: 于述胜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也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基于教育研究的理论思考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 2012年 第1期33卷 53-58页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把历史意识等同于"过去意识"以至于"历史知识",是一种常识化误读。实际上,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的当下自我意识,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共时态的功能性联系呈现其中。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在内的历史知识,是学术研究者超越狭隘的个体...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