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 收藏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作     者:张静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简讯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聚集 

摘      要:目的:对于终末期肾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各指南推荐,自体动静脉内瘘为首选通路。然而在透析过程中常因血管狭窄、继发性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内瘘失功。当AVF不能满足透析流量时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干预,研究发现血管腔内治疗较外科手术治疗更具优势性。但有60%的患者在血管成形术后12个月内可出现血管再狭窄或血栓形成。国内外的部分研究显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在预防内瘘血栓形成以及维持血管通畅性方面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尚缺乏两种药物在AVF狭窄行PTA后患者中的远期效果分析研究。本研究拟分析评估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AVF失功行PTA治疗后患者中的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分析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肾内科因AVF狭窄行PTA治疗的患者88例,术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5例,每日予以氯吡格雷75mg治疗;对照组43例,每日予以阿司匹林0.1g治疗。术后当日开始予以口服药物治疗,药物使用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h,并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积极给与改善贫血、控制血压以及防治肾性骨病等并发症的治疗。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随访患者开始口服药物后3、6、9、12月内瘘通畅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透析时间、吸烟情况、凝血功能、血脂、血常规、术前术后血管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级通畅率的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相关危险因素如下:年龄(OR:1.038 95%CI 1.007-1.069 P=0.015)、血小板计数(OR:1.008 95%CI 1.003-1.012P=0.001),纤维蛋白原浓度(OR:1.707 95%CI 1.132-2.574 P=0.011)。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血栓形或内瘘狭窄导致内瘘失功为终点事件,进行初级通畅率的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是影响患者PTA术后通畅率的危险因素(OR:0.98695%CI 0.977-0.995 P=0.003)。2.两组患者通畅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3、6、9、12月内瘘通畅率,结果显示: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第3、6、9月试验组内瘘通畅率 95.6%、88.9%、75.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93.0%、81.4%、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月试验组内瘘通畅率71.1%,对照组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消化不良等。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有6例和9例患者出现,在予以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和(或)抑酸剂后症状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胃肠道溃疡、穿孔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P0.05)。结论:1、血小板计数是影响患者PTA术后通畅率的危险因素。2、通过比较两组患者3、6、9、12月内瘘通畅率,提示氯吡格雷(75mg,1次/d,使用3个月)在维护血管通畅方面优于阿司匹林(0.1g,1次/d,使用3个月)(P0.05)。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