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我国土地财政空间极化的测度和驱动机制研究 收藏
我国土地财政空间极化的测度和驱动机制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空间极化的测度和驱动机制研究

作     者:徐伟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琼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8[工学]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土地财政 区域发展 空间差异 极化 ER指数 驱动因素 

摘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区域发展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抓手开展经济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土地财政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造成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善土地财政收入不均衡这一区域发展问题,有必要系统研究土地财政的空间差异性,观察其空间上的不平等和极化现象,解释其驱动力,并据此寻找相应对策,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在理清土地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地方财政与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不平等测度方法中的空间极化指数法对我国285个城市以及八大城市群的土地财政收入极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土地财政的关键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识别;采用基于回归模型的贡献分解方法,对造成我国土地财政空间差异形成的驱动因子进行排序和筛选。为描述我国土地财政空间极化现象,明确其背后的关键驱动因子,进一步优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循环累积效应对区域发展形成影响作用。(2)2003-2016年间,我国土地财政空间极化指数值处于0.17-0.28范围内,整体呈“U型曲线分布。八大城市群的极化指数变化趋势虽各不相同,但极化水平相比全国更高。其中以京津冀、哈长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较高,长三角、中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较低。(3)全国层面上,土地财政的关键驱动因子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投资水平、金融资本吸附水平和城市建设水平。而城市群层面上的关键驱动因子则呈现了不一致性,在全国已有的关键驱动因子以外,产业结构水平是中原、珠三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关键驱动因子,人口吸附水平是京津冀和哈长城市群的关键驱动因子。以上结论表明,土地财政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合理利用土地财政这一工具是进一步提振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选择。测度结果证实,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财政空间极化现象,且近年来极化指数呈现逐渐攀升的趋势,应采取应对措施。根据本研究所筛选出的土地财政空间极化关键驱动因子,建议如下:首先我国地方政府应该实施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从而化解因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的地方财政收支风险。其次需要制定并实施以城市群体系化为前提,适合城市群间分工合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发展。最后应该完善与房地产相关的政策配套,通过整合当前土地和房地产行业的税租费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稳定的土地税收收入体系,优化土地财政收入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过度依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