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旋光性吡喹酮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戴建荣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摘 要: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它的病理损伤主要是成虫排出的虫卵沉积于肝脏引发慢性炎症,持续的慢性感染导致损伤修复过度,继而诱导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导致肝脏的纤维化。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因其安全廉价、杀虫高效等优点,被推荐为临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患者接受吡喹酮的杀虫治疗后,虫卵的排出得到有效抑制,但是已经形成的虫卵肉芽肿仍然会继续发展,造成肝纤维化。因此,血吸虫病晚期肝纤维化的缓解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过度与降解不足所直接造成的,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过程。作为肝纤维化过程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产生ECM的主要来源,HSC的过度增殖和活化更是成为肝纤维化的直接促进因素。研究证实HSC的靶向活化抑制药物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因此针对HSC的靶点药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在“旧药新用的热潮中,吡喹酮被发现可通过上调Smad7的表达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进而发挥直接抗纤维化作用,这给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目前市售的吡喹酮是由左旋吡喹酮(Levopraziquantel,L-PZQ)与右旋吡喹酮(Dexpraziquantel,D-PZQ)各约50%组成的消旋吡喹酮(DL-PZQ,简称吡喹酮)。研究表明左旋吡喹酮是杀灭血吸虫的有效成分,其疗效优于消旋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几乎无作用。鉴于L-PZQ和D-PZQ在杀虫方面表现出的显著药效差异,探讨吡喹酮抗纤维化作用是否同样存在旋光异构体差异可以为高效利用吡喹酮应用于临床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一、不同旋光性吡喹酮对CCl诱导肝纤维化小鼠作用的研究通过连续6 w腹腔注射25%CCl,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小鼠。建模结束使用肝脏切片Masson染色、肝纤维化指标m RNA水平检测两种方法进行造模效果的评估。成模后每12 h分别灌胃低剂量(l-PZQ,150 mg/kg)和高剂量(h-PZQ,300 mg/kg)的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同时使用2.5%聚氧乙烯蓖麻油(EL)进行对照。4 W后称量体重,麻醉处死获取血清、肝脏等标本。通过观察肝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检测血清肝纤四项含量和肝纤维化指标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药物抗纤维化治疗效果的评估。肝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D-PZQ、h-D-PZQ和h-DL-PZQ组纤维间隔以及蓝色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而L-PZQ高低两个剂量组的纤维间隔和蓝色的胶原纤维变化均不明显;相对于CCl模型组,l-D-PZQ、h-D-PZQ和h-DL-PZQ组小鼠血清COLⅣ、HA、LN、PCⅢ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l-L-PZQ组四个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变化(P0.05);RT-PCR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CCl模型组只有l-D-PZQ、h-D-PZQ和h-DL-PZQ组的小鼠肝脏CollagenⅠ和α-SMA基因的m RNA明显降低(P0.05)。同剂量水平比较,相对于l-L-PZQ,l-D-PZQ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脏CollagenⅠ和α-SMA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P0.05);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CCl模型组只有l-D-PZQ、h-L-PZQ、h-D-PZQ和h-DL-PZQ组的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本部分通过CCl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探索不同旋光性吡喹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结果发现相对于CCl模型组,右旋吡喹酮和消旋吡喹酮可以改善小鼠肝脏胶原纤维的沉积并且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肝纤维化四项因子指标COLⅣ、HA、LN、PCⅢ的含量、肝脏纤维化标志物的CollagenⅠ和α-SMA基因的m RNA水平以及肝脏胶原纤维羟脯氨酸的含量,而左旋吡喹酮只有在高剂量时候才有一定的抗纤维化的作用,并且相对于左旋吡喹酮,同剂量的右旋吡喹酮的抗纤维化作用更强。综上所述,针对CCl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右旋吡喹酮的效果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