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蔡协艺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危险因素 回顾性 前瞻性 降钙素原 C反应蛋
摘 要:目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其死亡率较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病例与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住院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等)、CT表现(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空腹血糖等)、以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对两组间连续性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分析。第二部分为前瞻性设计: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感染来源、就诊前病程、CT表现(是否积气、受累间隙名称及受累间隙个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空腹血糖)、细菌学培养、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及治疗结果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将资料分为两组,两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取p0.1的变量进入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中,共纳入296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3.62±15.40岁,其中男性220例,女性76例,男女比例为2.9:1。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111例,未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患者185例。牙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源,占75.2%(221例),糖尿病为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最常见的合并症,占27.7%。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最常累及的间隙为下颌下间隙,230例(77.7%),其次为翼下颌间隙间隙149例(50.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p=0.001)、年龄(p=0.003)、感染来源(p=0.004)、间隙个数(p0.001)、腮腺间隙(p0.001)、下颌下间隙(p0.001)、颏下间隙(p0.001)、翼下颌间隙(p0.001)、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1)、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后,咽旁间隙(p=0.008)、感染来源(p=0.037)、间隙个数(p0.001)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分析中,共收治201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患者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59例,男女比例为2.44: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98±17.12岁,初中学历的患者人数最多,为62例,有90例患者有吸烟的习惯,最常见的合并症为糖尿病及高血压,均为49例(24.3%),其次为贫血36例(17.6%)。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齿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贫血(p=0.005)、发病部位(p0.001)、呼吸困难症状(p0.001)、翼下颌间隙(p=0.005)、咽旁间隙(p0.001)、咽后间隙(p=0.005)、受累的间隙个数(p0.001)、积气(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降钙素原(p=0.003)、C反应蛋白(p0.001)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后退回归分析后,C反应蛋白(P=0.002)、咽旁间隙(p=0.047)、积气(p=0.039)、发病部位(p=0.018)、呼吸困难症状(p=0.00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我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严重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发生率为6.97%。当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累及咽旁间隙,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难症状,增强CT检查发现咽旁间隙受累、且积气,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较高,则较易发生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