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新加坡高层组屋公共灰空间设计研究 收藏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新加坡高层组屋公共灰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新加坡高层组屋公共灰空间设计研究

作     者:杨琦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薛佳薇;阙平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3[工学-建筑学] 0814[工学-土木工程] 

主      题:新加坡 组屋 户外公共空间 气候适应性设计 

摘      要:新加坡“组屋(英文称为“HDB flats,公共住房)的建设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截至2015年,新加坡己兴建近100万套公共住宅单位,为超过450万的新加坡居民(占新加坡总人口的82%)提供住所。凭借如此卓越的成就,新加坡组屋赢得了国际赞誉并成为居住典范。组屋社区除了提供宜居的户内套型外,更营造了居民共享、富有凝聚力的社区公共空间;尤其组屋社区尊重新加坡湿热气候,在提供舒适、长时间逗留的公共空间方面,探索和积累了大量经验,为其他相似气候区的社区优化提供了范本。本文即是为了归纳组屋社区公共空间当中适应湿热气候的经验为我国南方地区正大量建设的高层住区公共空间提供参考,文章以新加坡组屋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研究、历史脉络梳理和整体普查后,选取达士岭、杜生庄、水滨台三个当代高层组屋作为典型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电脑模拟等方法,从空间形态、空间布局、空间类型、设施配置等方面对组屋住区外部空间展开分析,并运用Ecotect软件对组屋户外公共空间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和评价,表明杜生庄的灰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和热舒适性。三个案例共同体现了新加坡组屋在灰空间注重与外部的开放性、步行连续性、建筑可达性、空间多样性设计经验。本文希望在归纳组屋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今后我国湿热气候地区的高层集合住宅外部空间设计提供一些新的设计思路,改善住房的外部公共空间,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提升居民幸福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