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土壤中硒形态和价态分布及生物硒富集能力研究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宗仁;王金贵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摘 要:本研究利用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这一资源条件,研究高原气候条件下该地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和价态及转化,同时研究该地区五种农作物硒富集能力和籽粒(鳞茎)中硒形态分布特征,为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提供理论依据。1、研究区域25%的乐都区农田表层土壤属于足硒土壤,平安区农田表层土壤均属于富硒土壤。供试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占土壤总硒含量的的比例为36.55%。可溶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占总硒含量比例分别为10.84%1.35%、11.53%3.41%和11.69%3.9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3.52%1.81%。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中均存在Se和Se,不存在Se,且以Se为主要赋存形态。2、五种农作物籽粒中的硒主要是以有机硒存在。油菜中有机硒占总硒的百分比最高,为84.55%;蚕豆中有机硒占总硒的百分比最低,为68.41%。五种农作物籽粒硒富集能力大小为:大蒜油菜燕麦小麦蚕豆。大蒜的转移系数(TF)为:鳞茎地上;蚕豆、燕麦、油菜的转移系数(TF)为:地上籽粒;小麦的转移系数(TF)为:籽粒地上。3、可溶态硒含量与作物籽粒(鳞茎)硒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Se和Se含量与农作物籽粒(鳞茎)中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Se含量与六种农作物籽粒(鳞茎)硒含量均无相关性。4、土壤中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培养后土壤中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的Se和Se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培养转化过程中形成的Se含量大于Se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