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黄斑及视盘的血流密度定量分析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朱益华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212[医学-眼科学] 10[医学]
主 题: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高血压病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视网膜厚度
摘 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正常人和高血压病人眼底黄斑区及视乳头微血管变化和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高血压患者33例61眼(高血压组)及健康志愿者36例58眼(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眼轴、眼压及眼底照相检查以及OCTA黄斑区及视乳头区血流密度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用国际分级标准进行分组。采用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SSADA)对黄斑区及视乳头血流密度及不同层次的网膜厚度进行量化,将黄斑区以中心凹为圆心分为3个直径分别为1mm,3mm,6mm的同心圆,再将中心凹以外2个圆环区域各自均分为上下左右4个部分,共9个区域。视乳头根据血管走形分为不均等的8个视盘旁血流密度区。运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分析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黄斑区浅层、深层血管密度及视盘旁微血管密度及黄斑区厚度,基于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至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和ILM至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同时对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围绕FAZ区域300微米宽度内的中心凹血流密度(Fovea density,FD)等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黄斑区除中心凹外的8个区域浅层微血管密度互不相同,P=0.000,颞侧浅层血流密度最低,鼻侧血流密度最高,越往鼻侧血流密度越高。深层微血管密度无明显不同,P=0.307,8个区域之间ILM-IPL厚度不同,P=0.000,且与浅层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性,P=0.000,r=0.655。深层血流密度与ILM-IPL厚度具有负相关性,相关系数-0.275,P=0.000。RNFL与浅层血流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194,P=0.000。视盘颞侧的血流密度及RNFL厚度均大于鼻侧;且与年龄无关,P0.05。FAZ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271,P=0.04。FAZ与F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431,P=0.001。FD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23,P=0.013。中心凹处浅层血流和深层血流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884,P=0.000。高血压病人8个区域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大小分布同正常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上下方的浅层血流密度随收缩压增高而减少,浅层、深层血流密度与病史长短无明显相关,ILM-IPL厚度与病史、收缩压呈负相关,病史越长,收缩压越高,ILM-IPL厚度越薄。鼻侧RNFL厚度受收缩压影响较明显,随收缩压增高而减少,血流密度也减少。高血压病史长短与视乳头血流、RNFL厚度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人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随收缩压升高而减少,与病史长短无关,而ILM-IPL与病史长短呈负相关,与收缩压无关。短期的血压高可影响血流密度,而长期的血压波动可能导致网膜厚度及功能的改变。视盘旁微血管密度和RNFL厚度呈正相关性,收缩压升高使视盘鼻侧微血管血流及RNFL厚度减少。高血压、糖尿病、年龄、缺氧等全身因素均能影响眼底血流密度,临床上在运用OCTA进行疾病早期筛查及诊断时应注意全身因素对眼底血管密度和网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