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语篇互文性的汉俄口译质量研究 收藏
基于语篇互文性的汉俄口译质量研究

基于语篇互文性的汉俄口译质量研究

作     者:何娇林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顾鸿飞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2[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语篇互文性 汉俄口译 互文符号 口译质量 

摘      要:语篇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许多其它语篇的杂糅。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之间相互指涉,并且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语篇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是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的。1981年,美国语篇语言学家博格朗德和德莱斯勒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把它理解为“一个语篇的生产与接受依赖于参与者其他语篇知识的方式,并将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七要素之一。随后,21世纪初英国语言学家哈蒂姆和梅森首次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语篇翻译研究领域,认为任何语篇都依赖于其它先前存在的语篇,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理解和翻译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为后来互文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口译有着很强的现场性和时限性,译员通常不能对译文进行更正和补充。然而,互文性理论指出,任何语篇实质上都是对其它语篇吸收和转换的产物,也就是说,口译过程中在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它语篇的踪迹,即互文指涉。语篇生产者和语篇接受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前语篇或者源语语篇互文的影响,那么,译员对源语的理解程度意味着口译交际目的的实现程度。由此可见,互文因素在口译中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地位,译员对源语语篇互文符号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影响着译语语篇的输出质量。如果译员在口译活动中善于根据不同的互文特点采取相应的口译方法,则有助于更好地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实现交际目标。本文通过对语篇互文性理论的梳理,以互文性理论为框架,从习近平主席在各类国际活动的发言中选取了 17篇汉俄口译样本(译文是本文作者对网络音频或视频里译员声音的记录,包括停顿、口误、重复、修补等),分别从明示互文性和建构互文性角度对比分析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互文成分,一一探究译语是否与源语意义对等,是否传递了源语的互文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了四种汉俄口译过程中处理源语语篇互文现象的方法:保留互文符号、扩展互文符号、替换互文符号和省略互文符号。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灵活应对源语语篇的互文成分,保证汉俄口译的质量,还能运用到汉俄口译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习者的口译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口译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优质的口译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还应从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使用语篇互文性手段来提高汉俄口译教学质量,旨在增强学生在口译过程中的互文意识,提高未来译员的互文能力和质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