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幸福观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向玉乔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3[哲学-外国哲学]
摘 要:自古希腊以来,幸福就一直被哲学家们视为自在的价值,而人的存在也在幸福这个维度上体现出了其价值的独一无二性。然而,人们将幸福这一终极目标视为自在价值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它的具体内涵上也达成了一致,恰恰相反,人们对于这一自在价值具体内涵的争执也如同它的认知史和奋斗史一样悠久。叔本华作为一位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天才哲学家,他否定了西方近代以来随着以物质财富的积聚为表现形式的科技理性的胜利而来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向当时已经陷入对科技理性的狂热而热情洋溢的人们发出了“人生即是痛苦的哀叹。但这并不意味着叔本华是一位在人生观上持一种悲观态度的悲观主义者。同大多数哲学家一样,叔本华也将幸福视为了一种自在的价值,只是他将幸福的探寻路径转向了人的内在心灵。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欲望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满足的,西方近代以来的基于人之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只能让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幸福的本质不在于人之需求的满足,而在于人内在心灵的充实,一切诸如物质财富和他人的评价这些外在善仅仅是幸福的非本质要素,它们对人的幸福仅具有外在的价值,充实人的内在心灵才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是一种可以离缺外在善的孤立存在,幸福的实现依然离缺不了外在善的在场。为了实现幸福,个人不仅要及时地充实自己的内在心灵,更要积极地面向现实社会,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所必需的一切外在善,只是不能在追求外在善的过程中遗弃自己的心灵,而要始终保持人的身心完整性,人的内在心灵的充实。近代以来,随着以物质财富的积聚为表现形式的科技理性的胜利而来的物质主义幸福观占据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人们凭借科技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对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而对幸福充满了无比美好的期待。而叔本华在幸福哲学领域的这一转向无疑对西方近代以来的物质主义幸福观起到了理论批判的作用,它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人本身的遗弃,对人的身心完整性的破坏。它促使生活于现代文明当中的人们对人类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人自身进行认真的反省,并对幸福这一人类的永恒话题进行重新审视,它号召人回到人自身,从人的内在心灵去思考和实现幸福这一人生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