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源”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何文彬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01[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0[医学]
摘 要:本论文主要从古代文献梳理、理论内涵评述、病证举例和名家医案探究等方面对中医理论“肝肾同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和归纳。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腑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象深入的揭示出了同居下焦的肝肾在阴阳精血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且在治疗上,历代医家都认为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泻肾,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补肝,由此总结出的“肾病治肝,肝病治肾,肝肾同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论文分三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肝肾同源理论的历史和发展。本文通过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地梳理了“肝肾同源理论的历史沿革。详明论述了从春秋战国时代至近现代,“肝肾同源理论从萌芽到逐渐充实、完善的过程。“肝肾同源理论追本溯源于《内经》,到明清时期,医家深化了明以前肝肾系统内部的认识,开拓了探索思路,提出了肝肾相关的重要理论,如乙癸同源论、肝肾精血同源等,“肝肾同源理论正式形成。近现代的医家学者通过理论探讨、科学实验、临床实践等方面完善、充实着“肝肾同源理论。不同时代的医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为理论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部分:“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探析。通过收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首先,在生理上阐述肝与肾之间的相互资生的关系,突出其相关性,归纳起来主要有精血同源、母子相生、藏泄互用、共寄相火、阴阳互滋互制;然后,论述了肝与肾的病理联系,肝肾两脏通过阴阳、相火、气机、精血等多因素相互影响传变,其中包括肝病及肾:肝阳妄动,下劫肾阴;肾病及肝: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以及肾阳不足,肝失温养;肝肾同病:精血两虚,肝肾两亏。 第三部分:例举“肝肾同治的六个常用治法和适应病证。通过收集大量医家名言经验及医案,分析“肝肾同治的六个常用治法:滋阴息风法、滋补肝肾法、滋肾平肝法、补肾疏肝法、温养肝肾法、滋水清肝法。肝肾同治适用于诸多内科、儿科、妇科杂病如痴呆、中风、五迟五软、崩漏等,归纳“肝肾同治适应病证的症状、舌脉及方药,并通过医案加以形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