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10-2013江苏7-22岁学生体质素养监测 收藏
2010-2013江苏7-22岁学生体质素养监测

2010-2013江苏7-22岁学生体质素养监测

作     者:莫萨(Taha Hussein Musa)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浦跃朴;张巧耘

授予年度:2015年

学科分类: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4[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医学] 

主      题:高血压 龋齿 握力 肺功能 肥胖和超重 体力活动 近视 学生 

摘      要:研究目的:体质是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是评价一个人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国外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以监测和实证研究为主。日本、美国、英国和瑞典等具有较完整的定期体质监测资料。体质监测在身体形态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康指标、指导体质健康促进行动,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WHO等公布了体质测试方案,受到普遍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提出了本国韵体质测试计划。如澳大利亚的“Active Australia、芬兰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计划》、日本的“体力测试等。早在20世纪初,中国就对青少年体质进行过相关普查调研。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卫生和体育各项事业的发展,这项事业开始得到重视,从1950-1956年,具一定规模的测试调查14次。197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对9城市的27.3万名青少年儿童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头围的测试;从1979年起,由教育部等每5年组织了一次全国多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2005年,教育部等组织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机仫素质和健康状况四方面24项指标,涵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个民族、1320余所学校的383216人。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引起了社会广泛。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覆盖31个省、27个民族、约35万人;24项指标)与2005年比较,中国19至22岁大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进一步下降。中国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是个庞大特殊群体。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民族、国家未来。2005年监测结果表明,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20年持续下降的状况,并存在地区间差异。江苏从2010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全省13个地级市和10所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同时,江苏出台《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卫生服务改善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四大行动,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三升一降目标,使江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2010-2013江苏7-22岁学生健康素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旨在:1、分析比较学生形态指标、身体机能、健康指标在性别、年龄组别、地区间的差异;2、探讨分析学生形态、机能、健康指标与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性;3、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方法: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统一规划和落实各地区中小学、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组织建立了一支专业的体质健康监测实施队伍,以《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为指导,于每年的10月-11月份再全省范围内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1.抽样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监测的82所中小学校和1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对纳入研究的学校全体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指标监测。监测年限为2010~2013年,共4年。2.监测指标:形态学指标,如:身高、体重、BMI、胸围等;功能学指标,如: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如:50m短跑、耐力、握力、立定跳远、长跑、坐位体前屈等,高血压患病率,近视率和龋齿率等。3.统计方法:运用SPPS 20软件分析江苏省2010-2013年学生体质监测资料。定量资料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1.江苏省学生超重和肥胖情况√ 4年共监测7岁-22岁在校学生255,581人,其中包括127,866名男性和127,715名女性。√ 将调查对象分为7-11岁、12-14岁、15-17岁和18-22岁4组,4组男性的BMI指数分别为17.99±3.07,19.844±3.33,21.13±3.10,21.68±2.94(kg/m2),女性分别为16.98±±2.58,19.41±±2.83,20.58±±2.53,20.40±2.35(kg/m2)。√ 这四个年龄段男性的超重率分别为18.90%,12.83%,13.80%,16.36%,肥胖率分别为12.86%,10.47%,4.64%,3.68%,女性四个年龄段的超重率分别为9.98%,9.50%,9.57%,6.58%,肥胖率则为7.76%,3.23%,1.60%,0.86%。√ 2010-2013年间,男性每年的超重率分别为15.40% 14.40%,15.80%,1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