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的京剧英译——探析京剧《打渔杀家》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在良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辉煌的华夏文明。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和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更是承载和传递了这厚重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老百姓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在以《打渔杀家》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中得以生动展现。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在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背景下,京剧的译介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罔顾现实的探讨只是空中楼阁,当前京剧在海外的现实传播中存在颇多问题,国内京剧英译研究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京剧就其本质来说隶属于戏剧范畴,同时具有文学性和可演性双重性质,这就使其译介复杂化,涉及除两种语言符号系统语际转换之外的其他诸多方面,这要求译者能在两者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要实现京剧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当下我国京剧英译的目的何在?京剧英译的理论指导何在?京剧英译的标准何在?京剧传播的有效模式何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京剧英译理论体系从而指导京剧的英译实践。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行为的首要因素,整个翻译行为受翻译目的制约,从而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目的论为京剧英译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和杨宪益《打渔杀家》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了上述问题。研究发现,京剧英译旨在传播中国文化,而舞台演出是实现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是否适合于舞台演出成为京剧英译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而可懂性、上口性、人物的个性和京剧的美学价值都是达到这一标准的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