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往——一种唯物实践观的解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冯建军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120403[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04010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摘 要:现代实践观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造世界为最主要的内容,实践结构为“主体—客体;后现代实践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结构为“主体—主体结构。但前者忽略了主体—主体间的关系,后者忽略了交往的中介客体。以实践唯物论为基础的交往实践观,既强调主体间的交往,又没有脱离交往的客观基础,注重客体的中介底板地位,实现了“主体—主体、“主体—客体的双重结构的统一。 交往实践观下的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内容为客观基础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这包括主体间的交往和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教育主体对交往中形成的认识和自己原有认识进行的改造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他们的存在是共生性的存在,相互交往、理解、促进、制约,也各有自己的个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被异化了的主体,其主体性要么无从彰显,要么过度张扬,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客体的异化。作为客体的教育内容被狭隘地界定为科学知识,而教育活动就只专注于知识的传递,乃至灌输,致使主体被异化。教育要使人真正成其为自主自觉的主体,教育内容必须从科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世界。 在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交往实践也具备了时代的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交往就是要以互联网为新的平台,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平等交流,最终促使主体的人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