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徐丁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2[医学-儿科学] 10[医学]
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NICU2011-2016年收住的12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帮助。方法:依据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定义早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在生后72h以内),晚发型败血症(发病时间生后72h以后)。收集122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6年来致病菌的变化以及药敏结果。结果:1.122例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39例,晚发型82例,两者在围产期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生后窒息、母亲产前感染中存在统计学差异(?2值分别为9.290、4.993、11.456、6.546,P均0.05)。2.新生儿败血症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两组分别在惊厥、皮肤感染及脐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值分别为9.218、10.297,P均0.05)。3.本研究中合并肺部感染68例(55.7%),其次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障碍57例(46.7%),早发组与晚发组在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2值5.600,P0.05)。4.74例(60.7%)患儿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31例(25.4%),血小板计数降低26例(21.3%),早发组与晚发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本研究中好转患儿82例(67.2%),放弃或死亡40例(32.8%),两组临床转归无统计学差异。6.122例血培养结果G+菌81例(66.4%)、G-菌36例(29.5%)、真菌共5例(4.1%),两组分别在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19例(48.7%),表皮葡萄球菌11例(28.2%),大肠埃希菌6例(15.4%),溶血葡萄球菌5例(12.8%),真菌1例(2.5%)。晚发型以G+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44例(53.0%),表皮葡萄球菌24例(28.9%),溶血葡萄球菌13例(15.6%),肺炎克雷伯菌11例(13.2%),真菌4例(4.8%)。2011-2013年G+菌的检出率76.9%,G-菌的检出率17.3%,2014-2016年G+菌的检出率58.6%,G-菌的检出率38.6%,前后3年分别在G+菌、G-菌之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4.530、6.485,P均0.05)。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棒状、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耐药率在80%以上,全部G+菌中共检出1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G+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三者合计分别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耐药性较低,G-菌中未检测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未发现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结论:1.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在围产因素、临床特征以及合并症、病原菌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新生儿败血症无论是早发型或晚发型均以G+菌多见,其中又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G-菌整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早发组以大肠埃希菌、晚发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G-菌的检出比例呈升高趋势,但仍以G+菌为主。3.G+菌、G-菌对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均有很高耐药率,抗生素使用需依据本地区病原菌谱以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