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收藏
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作     者:温超宁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君其

授予年度:2017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DCD肾移植 并发症 危险因素 

摘      要:目的:探讨DCD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施行DCD肾移植235例及亲属肾移植83例,共31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出现以下情况的病例:1、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例;2、二次、多次肾移植病例;3、感染并发症组中,排除术前感染的病例。根据相应的诊断标准,符合各诊断标准的病例归入并发症组,按各自类型分组,其余病例归入对照组。临床资料的采集包括:1、术前资料:受者的ID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血型、原发病、术前透析时间、供肾来源及供者血型;2、手术资料:移植手术日期、手术方法、供肾的热缺血及冷缺血时间、术中供肾静脉、供肾动脉吻合方式、术中尿路重建方式;3、术后资料:受者术后免疫抑制及抗感染方案,术后有无切口并发症、尿路并发症、感染、急性排斥等并发症,以及各并发症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程度、诊断方式、治疗方法以及转归。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4.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算频数及百分比。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DCD肾移植235例,亲属肾移植83例,共318例,其中男241例,女77例,年龄范围15岁2岁,平均年龄37.23±10.82岁。原发病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192例,高血压肾病43例,糖尿病肾病37例,多囊肾14例,IgA肾病11例,病因未明21例。移植肾来源情况:DCD供肾热缺血时间均10分钟,冷缺血时间均12小时;亲属供肾热缺血时间均3分钟,冷缺血时间均2小时。318例受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1、发生切口并发症共13例,发生率为4.08%,其中DCD肾移植组9例,发生率为3.83%,亲属肾移植组4例,发生率为4.82%。包括切口裂开7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2、发生尿路并发症共7例,发生率为2.20%。其中DCD肾移植组5例,发生率为2.13%,亲属肾移植组2例,发生率为2.41%。包括尿漏4例,输尿管结石2例,输尿管梗阻1例。3、发生感染并发症142例,发生率为44.65%,其中DCD肾移植组115例,发生率为48.94%,亲属肾移植组27例,发生率为32.53%。包括肺部感染92例,尿路感染23例,胃肠道感染17例,带状疱疹6例,切口感染4例。术后第2个月发生感染并发症最多,共有72例;术后第1个月内发生率最高的为肺部感染,其次为胃肠道感染与切口感染;术后第2个月发生率前三依次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带状疱疹;术后第6个月后发生率前三依次为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胃肠道感染。重症肺炎27例,死亡6例,非感染组死亡1例。感染组病死率高于非感染组。4、发生DGF共47例,发生率为14.78%,其中DCD肾移植组41例,发生率为17.45%,亲属肾移植组6例,发生率为7.23%。5、发生急性排斥并发症29例,发生率为9.12%,其中DCD肾移植组22例,发生率为9.36%亲属肾移植组7例,发生率为8.43%。结论:1、本中心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感染,发病率44.65%,病死率最高者为重症肺炎,为22.22%。发生的时间多集中于术后6个月内。2、术后切口并发症主要由于受者因素引起,年龄、体重、糖尿病、高血压、低蛋白血症是危险因素,供肾来源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多数可经治疗后治愈,预后良好。3、术后尿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外科手术因素,DCD供肾组与亲属供肾组尿路并发症发生率相近。术后尿漏予保守治疗后多能治愈;术后尿路结石主要依靠B超检查发现,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4、DCD供肾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亲属供肾组,供肾来源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和病死率较高,部位以肺部感染最多见。时间上多集中于术后2个月和术后1个月内,术后6个月后发生率有所下降。术后感染表现多不典型,诊断依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并发感染的受者死亡率高于未并发感染的受者。5、术后DG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DCD供肾组发生率高于亲属供肾组,缩短热缺血及冷缺血时间是减少DGF发生的有效措施。术后DGF经积极的治疗,多数能够缓解。6、DCD供肾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亲属供肾组无明显差别。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术后第1个月内发生率最高,随时间推移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早期识别及积极治疗,必要时更改免疫抑制方案,是防治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