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塘社会群体构成及演变消长的认识
A Research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Batang in 1930s and 1940s作者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出 版 物:《地方文化研究》 (Local Culture Research)
年 卷 期:2013年第4期
页 面:9-26页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本文依据大量的史料,对民国四川巴塘城乡部分群体的滋生、发展演变及械斗等加以认识,藉此认识当地的社会生态,反映地方的特色文化。通过梳理清代巴塘历史,笔者认为改土归流、村民自治及创办新型的教育、受教育者增多等,改变了旧的社会生态。1911年后,政局不稳,基层社会失控,部分人抱团取暖,结成群体,自我保护,致使部分群体产生或发展。在分类群体、概括其产生或发展后,文章认为巴塘城内的主要群体或因行会演变而来,或袍哥传入并分蘖,或源于自卫组织,或由个别人创办等,不一而足。接着,文章以东南区及北区为重点,分析乡村各群体的产生、分化及争斗,揭示两地群体的不同处,认为帕错妨碍北区群体的趣向及实力。当巴塘获得解放,这些旧的群体及成员的去向如何?文章对此明白交代,披露了新社会旧有各群体的归宿所在。最后,依据民国川西地区的局势及巴塘的情况,分析了各旧群体产生及发展的缘由,解释在特殊的地方文化中产生出特殊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具有特色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