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关节镜下单排与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临床与核磁共振评... 收藏

关节镜下单排与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临床与核磁共振评价

Clinical and MRI Outcomes of Arthroscopic Repairing of Medium-sized Rotator Cuff Tears Using Single-row and Suture-bridge Techniques

作     者:刘少华 李宏 孙亚英 陈雨舟 陈世益 李云霞 陈疾忤 Liu Shaohua Li Hong Sun Yaying Chen Yuzhou Chen Shiyi Li Yunxia Chen Jiwu

作者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上海200040 

出 版 物:《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年 卷 期:2017年第36卷第2期

页      面:97-100,10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肩袖撕裂 缝线桥 单排 磁共振 

摘      要:目的:比较评估关节镜下单排与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5例中型肩袖撕裂患者,所有患者由同一医生于关节镜下以缝线锚钉单排(n=29)或缝线桥(n=26)技术修复撕裂肩袖。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量表评分(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末次随访时拍摄MRI以评估缝合肩袖的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缝线桥组24例,单排组2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术前功能评分(ASES,UCLA,FUSS)、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发现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再撕裂,缝线桥组sugayaⅠ型患者较单排组比例更高(83.3%vs 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早期结果优良,安全有效,但相比传统单排技术,未显示出明显优势,MRI结果虽提示肩袖愈合情况可能更优,远期疗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