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作者机构: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湖州市南浔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出 版 物:《水生生物学报》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基 金:浙江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2024C020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2023YFD2400702) 湖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ZD2032)资助
主 题:多重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 生物膜 米尔伊丽莎白菌
摘 要: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 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 QRDR的gyrA基因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 gyrB、parC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 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 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