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 收藏

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gastric intermediate-ris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作     者:袁伟 黄雯 任磊 梁怀予 都向阳 傅敏 徐晨 方勇 沈坤堂 侯英勇 Yuan Wei;Huang Wen;Ren Lei;Liang Huaiyu;Du Xiangyang;Fu Min;Xu Chen;Fang Yong;Shen Kuntang;Hou Yingyong

作者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 

出 版 物:《中华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52卷第4期

页      面:384-38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基  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9MC191100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研究专项基金(2020ZSLC01)。 

主  题: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无瘤生存率 外科手术切除 低度恶性 临床决策 预后因素 良恶性 

摘      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为今后临床实践的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诊断为胃中危GIST病例,记录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经过和结局。结果360例胃中危GIST,男性190例,女性170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最大径5.9 cm;247例行基因检测(247/360,68.6%),其中KIT突变198例(80.2%)、PDGFRA突变26例(10.5%)、KIT/PDGFRA野生型23例(9.3%);按照12项指标的中山方法,非恶性239例,恶性121例(低度恶性103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3例)。获访241例,55例(22.8%)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0例进展(进展率4.1%),1例死亡(为PDGFRA突变,病死率0.4%),5年无瘤生存率96.0%,5年总生存率99.6%。此组胃中危GIST中,有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在总体人群、KIT突变组、PDGFRA突变组、野生型组、非恶性组以及恶性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性组与非恶性组相比,在总体人群(P0.01)、伊马替尼治疗组(P=0.044)、无伊马替尼治疗组(P0.01)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T突变恶性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无瘤生存率潜在获益(P=0.241)。结论胃中危GIST涵盖从良性到高度恶性的异质性生物学行为谱系,不能视为同一危险度的疾病,可进一步良恶性分层,以非恶性和低度恶性为主。外科手术切除总体疾病进展率低,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术后现有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无明显获益。KIT基因突变恶性患者辅助治疗潜在延长无瘤生存率,GIST良恶性和基因突变综合分析对临床决策更有帮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