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收藏

心脏骤停后低温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     者:李姝 马青变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北京100191 

出 版 物:《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年 卷 期:2014年第23卷第8期

页      面:943-94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Z131107002213114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BYSY201208) 

主  题:神经功能恢复 长期存活患者 低温治疗 心脏骤停 预后标记物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心肺复苏技术 弥漫性脑水肿 

摘      要:随着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的提高,接近50%的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可以恢复自主循环,但仅有10%的患者复苏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绝大多数患者由于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而死亡或致残.低温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神经后遗症的发生,改善了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也仅49% ~55%.既往已有一些研究发现,脑电图痫样复合波、双侧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缺失及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均可能提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但对临床实践而言,操作过程均较复杂、可行性较差.血清学指标则相对简便易行,且有重要神经功能预后价值,故现将心脏骤停并接受低温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血清学指标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