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中吴宓与顾亭林的隔代契合及其现实抉择
The Writing of “Wild Man Mountain” and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Concep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作者机构: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
出 版 物:《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年 卷 期:2020年第4期
页 面:266-280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 金: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1933)中吴宓佚文考证与研究”(2020BWX004)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现代学术史视域下的吴宓学林交谊研究”(2021-ZZJH-042)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吴宓 顾亭林 全面抗战 夷夏之防 逃禅 道德救国 大迁徙 现实抉择
摘 要: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名校奉命南迁,中国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众多高校在迁播流徙中尚能弦诵不绝,延续文化薪火,保存民族元气,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南渡(1937—1946)的经历,给现代学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荡,他们在历史的相似情景中徘徊,更在现实的审视中沉思。南渡自应思往事,这于吴宓而言,则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了顾亭林。南渡的八年,吴宓道德救国的夙愿、教化英才的担当,甚至是逃禅于著述的心迹嬗变,均与顾亭林晚年矢志于学术、严夷夏之防的遗民志节有着潜在的关联。而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学界迄今尚未完全展开(2),本文就此尝试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