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31,824 篇 期刊文献
  • 1,960 篇 会议
  • 190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33,97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7,971 篇 法学
    • 9,14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324 篇 社会学
    • 5,461 篇 政治学
    • 5,352 篇 法学
    • 1,839 篇 民族学
  • 23,724 篇 哲学
    • 23,645 篇 哲学
  • 23,568 篇 文学
    • 14,18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6,208 篇 新闻传播学
    • 3,518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6,643 篇 经济学
    • 12,633 篇 应用经济学
    • 4,419 篇 理论经济学
  • 15,109 篇 教育学
    • 8,740 篇 教育学
    • 2,114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638 篇 体育学
  • 13,519 篇 管理学
    • 5,038 篇 工商管理
    • 4,514 篇 公共管理
    • 3,26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880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8,673 篇 历史学
    • 5,681 篇 中国史
    • 1,722 篇 考古学
    • 1,419 篇 世界史
  • 5,714 篇 工学
    • 1,396 篇 城乡规划学
    • 1,207 篇 建筑学
    • 635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4,551 篇 艺术学
    • 1,59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539 篇 美术学
    • 623 篇 艺术学理论
  • 3,366 篇 医学
    • 1,159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510 篇 理学
    • 1,052 篇 数学
  • 249 篇 农学
  • 179 篇 军事学

主题

  • 1,535 篇 大学生
  • 1,425 篇 中国
  • 1,240 篇 马克思
  • 1,065 篇 哲学
  • 923 篇 马克思主义
  • 792 篇 思想政治教育
  • 761 篇 人文精神
  • 702 篇 高校
  • 563 篇 影响因素
  • 507 篇 现代性
  • 456 篇 创新
  • 456 篇 文化
  • 414 篇 人文关怀
  • 412 篇 中国共产党
  • 399 篇 价值
  • 387 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 366 篇 乡村振兴
  • 363 篇 生态文明
  • 355 篇 新时代
  • 345 篇 实践

机构

  • 13,128 篇 清华大学
  • 3,044 篇 武汉大学
  • 2,410 篇 南京大学
  • 2,30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076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2,049 篇 东南大学
  • 2,033 篇 浙江大学
  • 1,946 篇 吉林大学
  • 1,756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559 篇 北京大学
  • 1,556 篇 复旦大学
  • 1,342 篇 山东大学
  • 1,312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1,298 篇 南开大学
  • 1,251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1,233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220 篇 中山大学
  • 1,133 篇 厦门大学
  • 1,116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088 篇 河南大学

作者

  • 181 篇 陈劲
  • 74 篇 张敏
  • 68 篇 刘兵
  • 62 篇 胡鞍钢
  • 59 篇 史安斌
  • 52 篇 李强
  • 47 篇 喻丰
  • 44 篇 张再林
  • 43 篇 樊富珉
  • 42 篇 宋全成
  • 42 篇 高广旭
  • 39 篇 王东
  • 39 篇 张楠
  • 39 篇 张波
  • 39 篇 张杰
  • 37 篇 江晓原
  • 37 篇 李兵
  • 36 篇 杨洋
  • 36 篇 王建华
  • 35 篇 陈颖

语言

  • 133,958 篇 中文
  • 16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13397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朱子思想中道德与刑罚的关系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 2024年 第3期 195-204,248页
作者: 赵金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朱子认为,刑政并不必然与理学的最高原理冲突,相反,刑政的作用实则是为了保证天理的实现。如果不对应当处罚之人加以适当的刑罚,就是对守法者的伤害。朱子反对一味地主张“轻刑”,主张根据实情给出合理的处罚,认为对恶人的重罚并不违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公民美德问题之难——兼序吴俊《政治伦理视域中的公民美德教育研究》
收藏 引用
伦理学研究 2023年 第1期 35-43页
作者: 万俊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我们时代的问题确乎太多,但无论如何,公民美德都在最突出且难度较大的问题之列。这既有直接可感的或经验层面的现实理由,又有间接的或超验层面的理论理由,还有较具“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理由。公民美德凸显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性急迫...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天地之心”——与唐文明、吴飞商榷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23年 第10期 66-75页
作者: 陈壁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皮锡瑞《春秋》“借事明义”的根基与限度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 2023年 第6期 54-62页
作者: 刘禹彤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春秋》有事与义两端,汉代公羊家认为《春秋》讬王于鲁,可谓讬义于事,而郑玄提出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应当是“因事见义”。讬是假借义,因是根据义,二者一虚一实,形似而实异。皮锡瑞发扬汉代公羊学的假讬义,借助宋儒分离事与义的解释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哲学性”及其方法论原则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年 第1期 45-54页
作者: 夏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对马克思认识论的研究总是隐含着对马克思哲学做科学化阐释的趋向。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却建基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黑格尔思辨哲学中Science和Wissenschaft这两类“科学”的双重超越。这一超越尤其表现在马克思对其哲学方法论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古代的“和”:和谐大义及其观念展开
收藏 引用
道德与文明 2022年 第1期 5-15页
作者: 丁四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观念。在和同说中,"和"是和谐、协调,"同"是剸同、独断之义,中国古人普遍赞成"和"法,而反对"同"法。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晏婴"和其可否"和孔子"和而不同"最具代表性。在同异说中,"同"与"异"是对立...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孔颜乐处与宋明理学的展开
收藏 引用
世界宗教研究 2022年 第4期 10-17页
作者: 赵金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也揭示出“孔颜乐处”本...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希望:一个宗教哲学问题
收藏 引用
世界宗教文化 2022年 第4期 85-92页
作者: 田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庄子的“混沌与知”出发——冯友兰先生对道家思想诠释的一个视角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 2022年 第1期 57-64页
作者: 赵金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冯友兰在建构其“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时,发挥了《庄子》中“浑(混)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将之与其自身哲学的阐释联系起来,并以此说明道家哲学的特点,并在随后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强调了新理学体系的相关观点。...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竹书《五行》的成德哲学:以“形于内”及其相关问题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 48-59页
作者: 丁四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成德是竹书《五行》的思想主题,这包括“德之行”的成就和“德”“善”境界的成就两个方面。竹书以是否形于内为标准将五行区分为“德之行”和“行(行为规范)”两种。“内”指“内心”,“形”兼具成就和形现两义。“形于内”首先指...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