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CENTER
欢迎您,
退出登录
读者登录
LOGIN
首页
HOME
资源
RESOURCES
外购资源
试用资源
公益资源
网上展厅
网上直播
自建资源
服务
SERVICES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办证指南
借阅规则
赔书规则
服务规范
阅读推广
新书推荐
新书上架
借阅排行
赠书名录
读者咨询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图书馆学会
全市阅读点位
概况
OVERVIEW
通图简介
机构概况
历史沿革
本馆地址
年度事记
大事记
历年年报
服务品牌
自助图书馆
静海讲堂
静海展
盲人阅览室
书式生活
城市书房
阅读巴士
书阁南通
书人书事
资讯
NEWS
通图公告
通图要闻
活动预告
友情链接
站内检索栏
移动客户端
APP
图书管家
WECHAT
咨询与建议
建议与咨询
留下您的常用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我们向您反馈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法
您的常用邮箱:
*
您的手机号码:
*
问题描述:
当前已输入0个字,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全部检索
电子图书
电子期刊
纸本馆藏
南通市公共图书馆
本站搜索
搜 索
高级检索
分类表
所选分类
----=双击删除一行=----
>>
<<
限定检索结果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标题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确 定
文献类型
6,885 篇
期刊文献
404 册
图书
123 篇
学位论文
20 篇
会议
8 篇
报纸
1 篇
法律法规
馆藏范围
7,402 篇
电子文献
48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4,582 篇
法学
3,466 篇
政治学
900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389 篇
法学
284 篇
社会学
112 篇
民族学
29 篇
公安学
981 篇
历史学
685 篇
中国史
319 篇
世界史
35 篇
考古学
727 篇
管理学
469 篇
公共管理
146 篇
工商管理
86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32 篇
农林经济管理
23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543 篇
经济学
327 篇
应用经济学
237 篇
理论经济学
436 篇
教育学
407 篇
教育学
16 篇
体育学
1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335 篇
文学
209 篇
新闻传播学
9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28 篇
外国语言文学
176 篇
哲学
174 篇
哲学
103 篇
工学
25 篇
城乡规划学
20 篇
建筑学
9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8 篇
理学
12 篇
地理学
10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39 篇
艺术学
17 篇
美术学
1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29 篇
军事学
13 篇
农学
9 篇
医学
主题
7,440 篇
政治制度
1,070 篇
政治体制
835 篇
中国
312 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6 篇
民主政治
254 篇
中国共产党
179 篇
思想体系
154 篇
社会主义
146 篇
经济制度
137 篇
政体
137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7 篇
经济
122 篇
资本主义
122 篇
社会主义制度
113 篇
民主
106 篇
意识形态
105 篇
政治文化
104 篇
美国
98 篇
苏联
98 篇
马克思主义
机构
107 篇
北京大学
100 篇
中国人民大学
82 篇
吉林大学
73 篇
复旦大学
65 篇
武汉大学
52 篇
南京大学
44 篇
南开大学
37 篇
山东大学
3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35 篇
清华大学
35 篇
南京师范大学
33 篇
中国政法大学
31 篇
湖南师范大学
29 篇
北京师范大学
29 篇
浙江大学
29 篇
陕西师范大学
28 篇
中共中央党校
26 篇
云南大学
25 篇
华中师范大学
25 篇
厦门大学
作者
23 篇
俞可平
17 篇
马雪松
10 篇
应克复
10 篇
汪玉凯
9 篇
包心鉴
9 篇
张金龙
9 篇
刘会军
8 篇
明明
8 篇
袁东振
8 篇
虞崇胜
8 篇
陆南泉
7 篇
周淑真
7 篇
包刚升
7 篇
李元书
7 篇
胡鞍钢
7 篇
浦兴祖
7 篇
郑永年
7 篇
刘政
7 篇
张献生
6 篇
李君如
语言
7,385 篇
中文
54 篇
英文
2 篇
日文
检索条件
"主题词=政治制度"
共
74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详细
简洁
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收藏
分享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 第1期52卷 96-103页
作者:
何晓明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62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
制度
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
制度
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
详细信息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关键词:
冯天瑜
政治制度
文化批判
周制
秦制
汉制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辩证理解中国传统
政治制度
文明的当代意义
收藏
分享
引用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 第2期27卷 13-20页
作者:
王炳权
林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100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
学研究所
北京100005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4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北京100084
中国传统
政治制度
文明是传统
政治制度
中积极成果与进步成分的集合,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制度
层面的精髓,具有历史价值、普遍价值与现代化价值。历史价值强调中国传统
政治制度
文明在历史语境中能够回应和解决中国前现代社会的问题...
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是传统政治制度中积极成果与进步成分的集合,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层面的精髓,具有历史价值、普遍价值与现代化价值。历史价值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在历史语境中能够回应和解决中国前现代社会的问题,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现时代的政治生活实践。普遍价值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能够以文化传承中的核心成分为治国理政、文明延续及解决中华民族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普遍问题提供有益镜鉴。现代化价值在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能够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需求,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转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作为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发挥其现代价值,关键在于立足现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进行科学地改造和更新,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活力,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制度
文明
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收藏
分享
引用
团结
2010年 第1期 17-17页
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
政治
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
国家结构形式
政治
统治
统治阶级
阶级本质
组织
政体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事务
制度
主义:中国
政治制度
创新路径的一个分析视角
收藏
分享
引用
湖北社会科学
2025年 第1期 46-52页
作者:
韩玉祥
路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杨凌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陕西杨凌712100
政治制度
创新路径研究是新
制度
主义
政治
学的重中之重。理性选择
制度
主义、社会学
制度
主义、历史
制度
主义、建构
制度
主义、事务
制度
主义五大新
制度
主义
政治
学流派对
制度
创新路径有着不同的解释路径。本文沿着事务
制度
主义的分析视角解释...
详细信息
政治制度创新路径研究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重中之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事务制度主义五大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流派对制度创新路径有着不同的解释路径。本文沿着事务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解释政治制度创新的路径,并总结事务制度主义视角下政治制度创新路径的分析框架。事务制度主义视角下政治制度创新路径强调制度创新内嵌于事务的属性及类型。事务的属性不同,事务的类型亦不同,政治制度创新的路径也不同。制度安排必须按照事务的属性来匹配相应的制度方案。制度安排亦需要按照不同的事务类型走向“多重化的制度创新”,而非“单向度的制度创新”。忽略事务属性和类型的政治制度创新是事务脱嵌性的制度创新,会出现制度困境,甚至走向制度失灵。事务制度主义视角下政治制度创新路径的分析框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事务的属性及类型;二是事务属性及类型对政治制度创新路径的具体影响。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制度创新都遵循着事务制度主义的内在逻辑。事务制度主义视角在政治制度创新路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键词:
新
制度
主义
政治
学
政治制度
制度
创新
事务类型
脱嵌性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评价的方法论
收藏
分享
引用
政治
学研究
2021年 第6期 151-161,M0009页
作者:
陈曙光
蒋永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市100091
政治制度
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政治制度
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
政治制度
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
政治制度
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
详细信息
政治制度评价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政治制度的奥秘不在虚幻的表象之上,而是隐匿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之中;政治制度不是既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政治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制度评价应当站稳本国立场。评判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个好制度,实践是最终的裁判者。实践标准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社会和谐标准,三者内在一致,共同表征实践的不同侧面。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主体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最高标准;社会和谐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治理效能上的集中体现,是好制度的重要标准。政治制度评价,须坚持进步与正义相统一,进步优先于正义,反对抽象正义论;坚持效果与动机相统一,效果优先于动机,重视主观预期,关键看效果;坚持总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统一,总体标准优先于个体标准,不为个别意见所左右;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统一,反对西方中心论。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制度
评价
生产力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
社会和谐标准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的技术嵌入:“互联网+”地方人大
制度
——基于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实践创新
收藏
分享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 第4期57卷 35-42页
作者:
郎友兴
吕鸿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
学系
浙江杭州310058
技术是一种治理工具,技术进步推动社会
制度
发展。当今中国已经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网络
政治
参与意愿强,但是
政治制度
吸纳弱,导致了网络
政治
参与的非
制度
化,影响
政治
秩序的稳定。地方人大
制度
作为吸纳民意的根本
政治制度
,自身存在技术...
详细信息
技术是一种治理工具,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制度发展。当今中国已经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强,但是政治制度吸纳弱,导致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地方人大制度作为吸纳民意的根本政治制度,自身存在技术-制度迟滞,进而影响到人大制度的正常运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技术-制度迟滞共同倒逼了地方人大制度建设。本文通过对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的案例研究,运用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发现该平台为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增强了人大代表履职实效,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应将互联网技术嵌入到政治制度中,实现"互联网+"地方人大制度。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参与技术
互联网+
地方人大
制度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与经济增长:一个两阶层模型
收藏
分享
引用
财经问题研究
2013年 第1期 3-11页
作者:
王学龙
白雪秋
李传松
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
札幌0010010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北京100091
政治制度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矛盾和冲突之处颇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基于
政治
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两阶层(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经济模型,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
详细信息
政治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分析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矛盾和冲突之处颇多。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基于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两阶层(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经济模型,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发现更加平等的政治制度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够有效地改变经济政策。只有在平民阶层参与政治的能力足够高时,政治制度才能够对经济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实证分析显示,改变政治制度并不能轻易地实现有利于平民的经济政策。只有提高平民自身参政议政的能力,才更可能获得有利于平民的经济政策。
关键词:
政治制度
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的旧与新:演化历程及其理论映射
收藏
分享
引用
学习与探索
2019年 第8期 49-57+190页
作者:
克劳斯·冯·拜梅
张贤明
海德堡大学
政治
科学系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政治
科学的
制度
理论在解释
政治
体系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融汇多元主义、联邦主义等新理论并吸收
制度
主义、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等新方法,超越了以法律规范来研究
制度
的传统路径。新
制度
主义作为
政治
科学的前沿理论与系统方法,应继续从...
详细信息
政治科学的制度理论在解释政治体系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融汇多元主义、联邦主义等新理论并吸收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理性选择等新方法,超越了以法律规范来研究制度的传统路径。新制度主义作为政治科学的前沿理论与系统方法,应继续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兼顾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历史分析的多重取向,在深入挖掘近代国家构建及政治发展相关现实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
政治制度
政治
科学
旧
制度
主义
新
制度
主义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变迁方式的规范分析与现实思考
收藏
分享
引用
政治
学研究
2016年 第2期 20-31,125页
作者:
马雪松
张贤明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市130012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
制度
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
政治
学研究深入考察
政治制度
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
制度
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
政治制度
变迁的具体方式...
详细信息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内部性和外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渐进性、合意目标与不确定因素等四组关系分析当下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现实途径。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从国内情况和问题出发,也要借鉴国外合理的相关经验;既要对待政治制度变迁主导力量的强制性基础,也要考虑利益关系协调的诱致性根源;既要把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价值原则,也要积极完成阶段性任务;既要回应诸多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合意变迁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导向意义。
关键词:
制度
变迁
变迁方式
政治制度
现实思考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政治制度
概念的社会科学诠释路径
收藏
分享
引用
学习与探索
2019年 第8期 58-64页
作者:
[法]让·布隆代尔
马雪松(编译)
王慧(编译)
欧洲大学研究院
政治
与社会科学系
佛罗伦萨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长春130012
制度
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相比经济学和社会学对
制度
内涵的重视,
政治
学较少对
制度
概念进行清晰阐释,更缺乏对
制度
化概念的系统研究。基于多学科比较视野的考察可以发现,经济学聚焦
制度
的规则向度,社会学关注
制度
的组织及程序向度,...
详细信息
制度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议题,相比经济学和社会学对制度内涵的重视,政治学较少对制度概念进行清晰阐释,更缺乏对制度化概念的系统研究。基于多学科比较视野的考察可以发现,经济学聚焦制度的规则向度,社会学关注制度的组织及程序向度,政治学则认为制度关乎整个共同体的维系和演化。政治学语境下的制度概念具体表现为组织,其对程序和规则发挥必要的支持功能。政治学比其他学科要重视制度化研究,不仅强调制度的内部因素,而且主张制度化经由建设性环节才得以实现。政治学应当将更多制度外部的支持性因素纳入制度化分析,同时以社会科学的整体性视角探讨制度及制度化概念,这也为揭示社会科学不同分析路径之间的关键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
制度
制度
化
政治制度
概念界定
政治
科学
社会科学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没有更多数据了...
下一页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共500页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跳转到
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合并检索
0
隐藏
清空
合并搜索
回到顶部
执行限定条件
内容:
评分:
请选择保存的检索档案:
新增检索档案
确定
取消
请选择收藏分类:
新增自定义分类
确定
取消
订阅名称:
通借通还
温馨提示:
图书名称:
借书校区:
取书校区: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一卡通帐号:
电话和邮箱必须正确填写,我们会与您联系确认。
联 系 人:
所在院系: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