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 篇 哲学
    • 7 篇 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主题

  • 8 篇 摄论师
  • 6 篇 地论师
  • 1 篇 观心
  • 1 篇 智凯
  • 1 篇 印度佛教
  • 1 篇 佛教思想
  • 1 篇 八识
  • 1 篇 真谛
  • 1 篇 一心三观
  • 1 篇 大乘佛教
  • 1 篇 体用
  • 1 篇 《起信论》
  • 1 篇 唯识古学
  • 1 篇 本觉
  • 1 篇 《大乘起信论》
  • 1 篇 佛教教派
  • 1 篇 智顗
  • 1 篇 三谛圆融
  • 1 篇 唯识学派
  • 1 篇 性具善恶

机构

  • 2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西南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清华大学
  • 1 篇 日本驹泽大学

作者

  • 1 篇 吉津宜英
  • 1 篇 韩廷杰
  • 1 篇 吴可为
  • 1 篇 圣凯
  • 1 篇 许抗生
  • 1 篇 王征
  • 1 篇 肖太国
  • 1 篇 杨维中
  • 1 篇 李四龙

语言

  • 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摄论师"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阿摩罗识与本觉——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
收藏 引用
敦煌学辑刊 2007年 第3期 106-118页
作者: 圣凯 清华大学哲学系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摄论师的"阿摩罗识"思想。由于受到地论学派的影响,北地摄论师提出阿摩罗识为第九识,或以"二无我真如"为阿摩罗识,或以智是无为法。灵润主张阿黎耶识具有真俗二谛,慧远以"心真如门"为阿摩罗识,受到中国思想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读《天台智者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图书评论 2004年 第6期 22-24页
作者: 许抗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的佛教思想,十分丰富,且富于创新精神,但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往往只停留于一般性的介绍上,浅尝辄止。相对而言,《天台智者研究》一书(李四龙著)比较深入,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智顗佛教思想研究中的可喜成果。 作...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佛教的主流及前景展望
收藏 引用
法音 1998年 第12期 15-18页
作者: 吴可为
编者按为随喜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活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在中文系陈允吉教授帮助下,组织哲学、中文二系攻读佛教哲学、佛教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共9篇)。这些文章风格各异,论述范围相当广...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译僧真谛的义学思想
译僧真谛的义学思想
收藏 引用
作者: 肖太国 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真谛(499-569),南北朝时候梁代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之一,中国翻译和传播唯识思想的三大译经家之一,摄论师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唯识宗出现之后,摄论师就日渐衰微,对于真谛鲜有提及,但是我们不应忘...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智顗“一念心”的解脱论内涵
收藏 引用
佛学研究 2002年 第0期 140-150页
作者: 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
南北朝时期,地论摄论师都在“心意识”之外求证“真心”,无法从理论上保证众生解脱成佛的逻辑必然性。智头则认为,解脱成佛不必离开“心意识”。“心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一念心”,是无明与法性和合的“一念心”。按照《华严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关于“地论”这一称呼
收藏 引用
宗教研究 2011年 第1期 43-59页
作者: 吉津宜英 王征 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学部
一、前言自从凝然(1240-1321)述及中国佛教中存在十三个宗派以来~①,我们就将地论宗这一宗派或学派的存在作为常识来接受,并将此宗派或学派所属的僧人称为地论。在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常将地论宗与摄论宗、三论宗并列,以独立的篇幅...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真识与妄识之辨: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
收藏 引用
哲学门 2000年 第1期1卷 172-185页
作者: 杨维中 南京大学哲学系
本文以真识与妄识之辨为线索,对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唯识学说的心性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作者认为,唯识学争论的中心在于如何将净、染与真、妄二性落实于八识之中。地论的分派,根源于对“一心”性质的不同解释。北道以为第八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唯识学说新译与旧译的差异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 2001年 第3期 107-110页
作者: 韩廷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北京100732
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在译解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思想发展和传承不同,渐次分成三大系统:地论摄论师和唯识宗。本文对地、摄两派与唯识宗在有关前六识、第七、八两识等问题上的差异之处作了叙述和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唯识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