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8 篇 期刊文献
  • 20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会议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17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47 篇 文学
    • 14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8 篇 法学
    • 7 篇 社会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8 篇 历史学
    • 7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6 篇 教育学
    • 6 篇 教育学
  • 4 篇 艺术学
    • 4 篇 美术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地理学

主题

  • 170 篇 和陶诗
  • 73 篇 苏轼
  • 57 篇 陶渊明
  • 7 篇 苏东坡
  • 7 篇 陶渊明诗
  • 6 篇 诗人
  • 6 篇 刘因
  • 5 篇 平淡
  • 5 篇 郝经
  • 5 篇 李纲
  • 4 篇 平淡自然
  • 4 篇 文化意蕴
  • 4 篇 诗歌创作
  • 4 篇 渊明
  • 4 篇 东坡
  • 4 篇 次韵
  • 4 篇 思想内容
  • 4 篇 田园诗
  • 4 篇 《归园田居》
  • 4 篇 苏拭

机构

  • 6 篇 西南大学
  • 5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4 篇 复旦大学
  • 4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4 篇 内蒙古大学
  • 4 篇 山西大学
  • 3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3 篇 内蒙古师范大学
  • 3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3 篇 辽宁师范大学
  • 3 篇 中国矿业大学
  • 2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2 篇 河北大学
  • 2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2 篇 江苏师范大学
  • 2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2 篇 湖南工业大学
  • 2 篇 海南师范大学
  • 2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4 篇 李欢喜
  • 3 篇 栗瑞彤
  • 3 篇 陈可人
  • 3 篇 王倩
  • 3 篇 高文
  • 3 篇 杨松冀
  • 3 篇 黄关蓉
  • 2 篇 袁行霈
  • 2 篇 亚琴
  • 2 篇 文迪义
  • 2 篇 杨玲
  • 2 篇 梅俊道
  • 2 篇 罗海燕
  • 2 篇 王舜华
  • 2 篇 邓富华
  • 2 篇 闫续瑞
  • 2 篇 杨岚
  • 2 篇 姜俵容
  • 2 篇 林安琪
  • 2 篇 王征

语言

  • 17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和陶诗"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苏轼“和陶诗”的形式特征及其文体史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 2023年 第3期 82-90页
作者: 姜俵容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41
作为“和”,次韵既要求“和韵”又要求“和意”,“和陶诗”则突破了唱和对象的古今界限,使“和意”朝着“道意”方向发展,即注重表达作者主观意识。苏轼在“和陶诗”中以“意”统“韵”,从而化韵脚的限制于无形。在平衡体与意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张岱和陶诗辑佚与研究
收藏 引用
文献 2011年 第1期 86-94页
作者: 李剑锋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张岱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史料虽只言片语,亦是价值连城。今人夏咸淳点校的《张岱文集》据《张子秕》收录明亡后张岱和陶诗四题十二首,它们是:《和贫士七首(有序)》、《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和挽歌辞...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元末明初和陶诗的体貌体征与学观念——浙东派易代之际文学思想演变的一个侧面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2022年 第1期 69-80页
作者: 左东岭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歌研究中心
元明之际和陶诗学观念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与复杂的思想指向。戴良那种沉郁顿挫与高雅闲淡兼而有之的倾向,是易代之际遗民学观念的典型体现,而对于人情操境界的重视和对于寄寓道理的讲究,以及对冲澹自然体貌的追求,则是当时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和陶诗”看苏轼的心态变化与审美追求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 2012年 第10期 126-134页
作者: 张强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淮阴223300
贬谪黄州是苏轼研习的重要阶段。通过研习,苏轼具有了在逆境中淡定自若、敢于直面人生的品质。是苏轼寻求精神寄托的支撑点。苏轼引渊明为同调,是因为渊明除了有归隐、赞美田园的作外,还有关心现实的一面。苏轼发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 第6期 149-161页
作者: 袁行霈 北京大学中文系
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渊明的影响巨大 ,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 ,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 ,而在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苏轼“和陶诗”二题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04年 第7期 133-135页
作者: 安熙珍 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
苏轼“和陶诗”在意象展开的方式上与有所不同 ,但在精神境界和意境层次上与是相通的 ;苏轼和不是“敛才就” ,他所追求的不止是歌艺术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论东坡“和陶诗”的生命意识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z1期25卷 82-84页
作者: 王红丽 茂名学院中文系 广东茂名525000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东坡“和陶诗”进行了探讨。在点明何为生命意识并分析了促进东坡生命意识觉醒的契机后,本文指出在生命哲学发生转变之后,东坡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其一,从物质层面上解决岭海人民缺衣少食的现状是东坡实现其生命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略论苏轼的和陶诗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 1996年 第3期 89-92页
作者: 丁睿 贵阳市金筑大学
在苏轼留下的二千七百余首中,有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王十朋注苏序》说:“东坡先生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方言,莫不毕究.”作为“胸有万卷书”的北宋坛大家,为什么要花那么些笔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李纲和陶诗内容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 2013年 第10期10卷 81-85页
作者: 黄关蓉 王雪飞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李纲是宋朝南渡以后和数量最多的人之一,他对渊明极为推崇,不仅表现在赞赏渊明的词,也在行为和思想上向渊明靠拢。他对渊明歌的学习主要是在其被贬谪闲居之时,今存李纲和陶诗共85首之多。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其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日本和陶诗简论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 2003年 第1期23卷 70-72页
作者: 李寅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在中国文学史上,渊明历来被认为是一位隐士和田园人,他描写田园生活的歌在他的整个作品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地位。渊明的作品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传到东邻日本之后,也深受日本人学者的喜爱。十六世纪之后,在日本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