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哲学
    • 5 篇 哲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2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13 篇 所缘
  • 2 篇 九住心
  • 2 篇 能缘
  • 2 篇 玄奘
  • 2 篇 相分
  • 2 篇 《成唯识论》
  • 2 篇 奢摩他
  • 2 篇 言义
  • 1 篇 轻安
  • 1 篇 思维修
  • 1 篇 瑜伽行派
  • 1 篇 证自证分
  • 1 篇 圆成实性
  • 1 篇 无分别智
  • 1 篇 支分
  • 1 篇 随烦恼
  • 1 篇 荀子
  • 1 篇 慧远
  • 1 篇 后王
  • 1 篇 同异

机构

  • 2 篇 兰州大学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上海大学

作者

  • 2 篇 晏飞飞
  • 2 篇 刘宇光
  • 1 篇 周云之
  • 1 篇 一清
  • 1 篇 隆莲
  • 1 篇 加柱
  • 1 篇 本源
  • 1 篇 欧阳竟无
  • 1 篇 茅宇凡
  • 1 篇 张贷年
  • 1 篇 法尊法师
  • 1 篇 文怀沙

语言

  • 1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所缘"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收藏 引用
西藏研究 2017年 第2期 40-47页
作者: 茅宇凡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系 上海200444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辨认为它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佛教奢摩他所缘研究
收藏 引用
时代人物 2020年 第22期 26-28页
作者: 晏飞飞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甘肃兰州730000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作为佛法的两大主题,可总摄一切的佛法。但一般来说,真正的毗钵舍那要依奢摩他才能获得。首先当对奢摩他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指出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性,即奢摩他是佛教修习的基础。再次解析所缘是奢摩他问题的核心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收藏 引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4期14卷 83-88页
作者: 刘宇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禅林意趣诗》序
收藏 引用
文学自由谈 1993年 第1期 95-98页
作者: 文怀沙
辞书上说得很明白,“禅”者梵文Dh Yana音译“禅那”之略。意译则是“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如《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言...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奢摩他研究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奢摩他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晏飞飞 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奢摩他是佛教修习的基础与核心。无论是小乘佛教戒、定、慧三学中之定学,还是大乘菩萨道必修行法“六波罗蜜多”,奢摩他都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奢摩他、所缘与轻安等等概念,来厘...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论荀子的正名逻辑及其在中国逻辑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收藏 引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第1期 73-79+28页
作者: 周云之
荀子(约元前298—元前238)名况,字卿,又叫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逻辑思想家。他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是“稷下先生”之一,后来成了他们的领袖。他曾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并死在兰...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入中论》讲记(四)
收藏 引用
法音 1984年 第4期 14-20页
作者: 法尊法师 隆莲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此下抉择人无我。此一颂显何故破我。萨迦耶见,如初地中释,即是我见。六地菩萨有智慧者,见贪嗔痴慢等烦恼,及其引生生死中三苦八苦无量诸苫之过患,皆由我见而起。由有我...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 以《成唯识论》为据
收藏 引用
宗教 2007年 第6期 83-88页
作者: 刘宇光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试论阿赖耶识(下)
收藏 引用
法音 1988年 第3期 7-10页
作者: 本源
三、“异熟”能变识在种子生起现行活动的各个阶段,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使摄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够不断地“异熟”,即“或异时而熟、或变异而熟、或异类而熟”(窥基《成唯识论述记》)。阿赖耶识的自身的“多异熟性”...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难《菿汉微言》成内色义
收藏 引用
法音 1984年 第3期 16-17页
作者: 欧阳竟无
先明唯识旨意,后辨解外难。先明唯识旨意者,若论“圆成”,非色非心。世间“遍计”,既执有色,又执在外,执到究竟,则与大觉全不相应,是故遍计为无。今许“依他”有杂乱识,但去其执,则与大觉非全不应,是故依他是有而不真实。此唯识旨意也...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