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有的回应 收藏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有的回应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有的回应

作     者:高恒 蒋桂芳 安红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会议日期:2023年

学科分类:040303[教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关 键 词:高质量育人 教学回应 教育服务 

摘      要:研究目的与方法: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做到人才培育有方法、服务有标的,为了探讨如何高质量培养体育人才的根本性问题,基于对教育服务与被服务的双向调研和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回答了在新格局下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要怎么做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对高质量体育教学理论设定的结果显示:既要在宏观层面,坚持以质量为教学生存根本,保证学生成长和问题解决两中心的互需互促;又要在中观层面,基于教学实施流程紧扣观念、课程、管理、落实四个方面,以学生和问题为线既进行模块化内掘又互联互促;还要在微观层面,基于学生学习需求与教学实际困惑,对合理教学、有效教学元素进行重构。研究结论:高校体育教学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回应:第一、树立新理念。首先,树立新理念要改变思路,跳出部门体育、专业体育的窠臼,以教育扭转健康思维和以体育助力美好生活作为体育教学新理念。改变教的思维,明确教学首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体育教学的工具功能,使其从内心接纳体育课;进而改变学的思维,使学生转变体育学习态度,实现从教会变为学会,从学会变为会学,再从会学变为会用的系列转变。其次,要以外在粗放内在精细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大众体育锻炼需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实现符合实际,够用即可不可过度追求外在教学的精与深。一方面,借助于小组学习的媒介作用引导学生内掘性成长,实现精细化育人、差异化育人、多元化育人。再次,要践行以学定教和以用定教,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为教学导向,以学以致用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学、紧扣学生的用来开展实际体育教学,增强体育教学的时效性、灵活性、有效性。第二、构建新课程。首先,新课程要跳出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传统要素束缚,从教学的导向性产出、组合性突破、整体性融合、选择性扬弃等元素角度进行教学元素重构。其次,新课程要跳出家庭教育的传统意义限制,以前瞻性挖掘、实施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前置型输入。既要重视体育与生活的结合、融合、回归,深挖家庭教育的时代价值,回答家庭教育要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好不好等问题,更要以解决实际困惑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家校社协同能力、体育资源利用能力等为主要目标。第三、重塑新样态。首先,以文化筑基构建文化体育而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铸魂。既要用好项目文化的抓手,以单项体育项目文化为载体实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协同;又要注重多元化、多位面构筑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其次,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为导向,以包容、开放、多元、下沉的态度,逐步做到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体商融合,使生活体育逐步实现全社会性覆盖,达到以生活促体育,以体育助生活的协调发展局面。再次,重新净化环境,使得教育教学回归自然,构建以可成长、返璞归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环境。在育人理念上,校家社政要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教育纯真,以纯粹育人心态培育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理性对待特色,坚持因材施教,对少部分特长生实施特色培优教育,而解放更多的教师、学生回归普通课程教学。第四、创建新机制。首先,要理清一种认识:为生活而育人。以民生责任为主导,开展旨在满足14亿人民日常运动生活需求的生活体育,是未来我国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之于高校体育也应理清育人方向,统一人才输出为服务社会生活的认识,所以高校要与时俱进更新育人思路,以生活化指引办学和育人,故,办学理念要向生活体育拓展延伸,育人目标要与生活体育需求匹配。其次,要贯彻一种教学:为服务而教学。教学是为了育人、育才、服务社会,其服务属性显著,内则服务于学生,外则服务于社会。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明确服务属性、强化服务品质,要贯彻教学是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高服务品位,故,教学服务要从端口分流,要内掘和外联。再次,要革新一种管理:利己利他共融。教学管理应以有序的手段、程序、策略为教学服务,但是传统教学管理惯以规范化控制对教学进行约束性管理,然而秉持立德树人的立场、着眼时代变局的基调、面向未来生活的牵引又是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因此,基于教学管理之初衷--服务于教学,应弱化其管理职能,转移重心到服务上来,并通过为教学创造价值来体现其自身价值,实现管理即服务的理念。故,要以服务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以服务手段实现教学管理职能。此外,要落实一种保障:上下联动、数据联通、利益联结的三联机制。一是改管理为指导,扩大基层教育自主权限,上下联动构建教育管理共同体;二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机制的服务能力;三是以教育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利益均质化,保证教学机制的高效能状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