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收藏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作     者:冯玲媚 施佳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 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 

会议名称:《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

会议日期:2012年

学科分类:1005[医学-中医学] 100512[医学-针灸推拿学] 10[医学] 

关 键 词:针刺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卒中后抑郁症 

摘      要: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选穴提供客观依据,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神疏肝针刺组、传统穴组2、氟西汀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治疗2个疗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包括对该量表中七个因子及总分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PSD患者临床症状,但调神疏肝针刺法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穴组,对第一类因子(焦虑/躯体化)、第二类因子(体重)、第四类因子(日夜变化)、第五类因子(迟缓)、第七类因子(绝望感)症状改善可以取得与西药氟西汀相当的疗效,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穴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显著。西药氟西汀对第三类因子(认识障碍)、第六类因子(睡眠障碍)症状改善较好于六穴组与传统穴组。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与选穴密切相关。具有调神疏肝作用的组,在临床中对HAMD中第一类因子(焦虑/躯体化)、第二类因子(体重)、第四类因子(日夜变化)、第五类因子(迟缓)、第七类因子(绝望感)症状改善有作用,可考虑为治疗该病的基本处方,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较为恰当的治疗方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