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东梅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11[医学-护理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摘 要:目的: 选用和评价慢性疾病轨迹模式在筛选乳腺癌患者病程不同阶段的需求与体验,以此制定精准的干预策略;探究基于这一模式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何有效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并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更能为临床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指导,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方法: 本研究采用严谨的顺序性探究策略,分为两大阶段深入展开。 1.聚焦于质性研究,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理论基石。在这一阶段,我们特别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市某知名三甲医院中的乳腺癌患者,深入了解这些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和体验,访谈方式是半结构式深入的模式,在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与患者们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在资料分析方面,严格遵循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将收集访谈资料进行梳理,总结患者在发病诊断期、围手术期和化疗期有关疾病相关行为、自我概念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这三个重要维度上的需求和体验。 2.基于深入的质性研究,进一步制定了针对乳腺癌患者的、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框架的护理干预措施,运用随机对照试验。采取便利取样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接受本病区的常规护理和随访,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之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专项护理干预。为了全面评估干预效果,我们在手术后、首次化疗后以及末次化疗后等多个关键时点,系统地收集了相关的效果评价资料。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国际公认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结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策略促进问卷(SUPPH),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处理。 结果: 1.质性访谈,提炼3个不同分期的体验。 发病诊断期:疾病相关行为方面:(1)疾病知识缺乏,渴望医患沟通。(2)尊重医生权威。自我概念行为方面:(1)不能适应疾病。日常生活行为方面:(1)原有角色弱化,病人角色增强。(2)经济压力较大,渴望社会支持。(3)不确定感严重。 围手术期:疾病相关行为方面:(1)安全为主。(2)受多因素干扰。(3)疾病知识匮乏。自我概念行为方面:(1)适应疾病结果,反思性格及生活方式。日常生活行为方面:(1)社会角色退化。(2)复杂负性情绪。(3)经济负担重。 化疗期:疾病相关行为方面:(1)认知不足。(2)关注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预防复发。(3)注重术后患肢管理。自我概念行为方面:(1)正视疾病(2)负性情绪随症状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日常生活行为方面:(1)注重肢体康复锻炼(2)期待回归社会角色,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对生活造成影响。(3)经济负担重。 2.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研究:66例患者得到观察、评估,对照组与干预组各有33例患者: (1)结果显示两组在各项基线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对比的结果显示,在首次化疗后,干预组在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以及躯体功能等多个领域均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P0.05);在化疗全部结束后,干预组在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倦及恶心呕吐等也优于对照组(P0.05);同样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等方面持续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结束后干预组的焦虑抑郁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3)从分组效应来看,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部分评分)及健康策略促进问卷评分无显著差异,但结合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事后两两比较结果,化疗结束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功能领域及疲倦、恶心呕吐领域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1.随着疾病分期的不同,患者在疾病相关行为、自我概念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这三个核心维度上的体验和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 2.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升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