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以“抽象文化”为例 收藏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以“抽象文化”为例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以“抽象文化”为例

作     者:胡绘彤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学义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网络青年亚文化 抽象文化 亚文化现象 

摘      要:青年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年人的社会心态。对亚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主流社会对青年面临挑战的理解,了解青年需求,对如何引导青年发展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抽象文化作为近年来风靡互联网的一种亚文化类型,吸引了大量青年网民群体的关注参与,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其中“抽象不同于原有的哲学概念,而是从网络主播李赣的常用口语演化而来,被这一亚文化群体所使用,用来称呼这种网络亚文化现象的代名词。这里的“抽象泛指那些与主流大众不同,偏离正常人的期待等不合常理的思想与行为,也可以被理解为不正常。 本文以网络青年“抽象文化为个案,通过分析这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整个发展脉络,试图解释这一盛行于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因素。梳理了“抽象文化从兴起、转移、演变到破圈狂欢的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和社会困境两方面分析了这一亚文化的生成逻辑。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风格为起点,对“抽象文化形成的符号表达体系“抽象话进行研究。采用后亚文化理论观点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抽象文化所表现出的亚文化特征。在对“抽象文化研究过程中将其群体成员分为“抽象原教旨、“抽象思考者、“抽象乐子人三种类型,总结了这一亚文化群体成员进行亚文化实践时的心理动因从最开始的粗鄙低俗逐渐演变为发泄愤懑到最后注重娱乐追求的心理状态转变。通过对这一亚文化污名偶像、揶揄嘲谑以及自我降格等传播策略的研究,深入解析了这一亚文化群体在数字时代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对“抽象文化这一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使用伯明翰学派的分析范式进行解析,并融入后亚文化理论的观点,得出“抽象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非单纯的收编与被收编的关系。从时代背景而言,“抽象文化在产生时期因其多元“混交的性质并不具有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强烈抵抗性,但主流文化和平台仍会通过收编的方式对“抽象文化进行柔性遏制。另一方面,“抽象文化与主流文化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也会自发地参与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生产活动,进而积极地融入社会建构行动之中。因此,“抽象文化既包含着讽喻性及消极性的一面,又存在建设性及积极性的一面。论及“抽象文化本身,既不能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般打压遏制,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在在肯定这一亚文化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理性引导,保持适度监管,以确保其发展在合理范围内,不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