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优待政策研究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优待政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优待政策研究

作     者:王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晔晔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晋察冀边区 优待政策 

摘      要: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同时也是华北地区抵御日军侵略的坚强堡垒。自建立之日起不仅承担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还肩负着政权建设、生产生活、后勤保障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动员群众、争取群众,支援前线,保障抗战的最终胜利这一现实问题。优待政策作为晋察冀边区民政工作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民众抗战积极性,动员群众参与边区建设,对于顺利开展边区的各项建设,推进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正式成立,根据军政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案陆续建立了边区统一的各级政权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县、区、村三级政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优待条例,开展优待工作。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搜集整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研究,客观分析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依据,详细论述政策的制定与机构,以及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并总结经验与启示,以期丰富对晋察冀边区历史的研究。论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相关概念。 第二章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背景与依据。历史背景主要为由局部抗战转为全面抗战;晋察冀边区的创建与巩固。实践依据主要是指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优待政策。除此之外还以其他根据地的优待政策做补充,如川陕苏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进一步完善优待政策提出的实践依据。 第三章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制定与部署。政策的制定首先以中共中央为中心,阐述中共中央对优待政策的提出与制定。随后指出晋察冀边区在中共中央的优待政策的基础之上,制定出符合边区实际发展情况的优待政策。政策的部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执行机构,二是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以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民政部门为主,其他团体组织为辅。政策的目标群体,即为军人及其家属、政民工作人员和广大知识分子。 第四章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具体内容。本章将优待政策的具体内容分为政治优待、物质优待、生产生活优待、荣誉优待四个方面。其中政治优待包括公共财产的优先权、提高军民政治地位、赋予婚姻法律保障;物质优待包括给予救济与实物补助、减免税收与慰劳活动、重大节日发放慰问品;生产生活优待包括农业生产中代种代耕、子女入学教育的优待、医疗保健与日常照顾;荣誉优待包括颁发奖章与优待证书、开展表彰与纪念活动。 第五章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成效与不足。成效主要是针对优待政策的对象而提出,如对军人及家属的优待能够激发民众参军热情,增强军事力量;对政民工作人员的优待能够提高党的声望和名誉,巩固边区执政;对广大知识分子的优待能够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水平。不足主要包括政策的标准与实际不符,造成待遇不均;机构缺乏监督,贪腐浪费严重。 第六章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优待政策的经验与启示。依据优待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效总结经验,既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定优待政策的前提;军民齐心协力是推进优待政策的动力;健全政策法规是落实优待政策的保障。启示主要包括继承并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重视科技发展;加大政策的监督力度,保障主体权益。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