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文学中的“中国”研究 ——以《去中国的小船》和《天黑以后》为中心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冉秀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205[文学-日语语言文学]
摘 要:本论文以村上春树文学中的“中国为研究对象。这里所说的“中国是指广义上的中国,包括村上春树文学中所描写的作为国家的中国、代表国家的中国人、以及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村上春树是日本现当代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日本的社会状况和日本人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其作品中所描写的“中国,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可以说“中国这一他者是贯穿村上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当代日本人是如何认识“中国这一他者,如何对待“中国的呢?小而言之,这涉及到日本人心中的“中国形象;大而论之,则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因此,本论文将以村上春树早期的中国题材作品《去中国的小船》以及进入21世纪后创作的中国相关作品《天黑以后》,这两部作品中的“中国为中心,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特征和异同,进而探讨两部作品中的日本人对待这些“中国形象的态度,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作者村上对中日关系及其走向的思考。 本论文由以下内容构成。 序章:对本论文聚焦的《去中国的小船》和《天黑以后》的先行研究进行梳理。基于对先行研究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分为以下三章进行分析。 第一章:对《去中国的小船》中所描写的“中国进行分析。小说中的“我在不同的年龄层,遇见了三位中国人。作为小学生的“我对中国人保持“沉默,作为大学生的“我对中国人持以“粗心态度,作为成年人的“我对中国人“漠不关心。可以说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忘却共同体。但是《去中国的小船》中的三位中国人对“忘却共同体中的“我们却展示了“宽容、“友好、“隐忍自责等性格特点,并表达了对中日友好交往的期盼。 第二章:对小说《天黑以后》中描写的“中国人学校“郭冬莉“中国黑社会男子这三个“中国要素进行论述。“中国人学校让玛丽找回了在家庭和日本人学校中丢失的容身之所。它接纳了玛丽,是具有“宽容的形象特点的存在。“郭冬莉展示了自己“能忍耐和“有礼貌的形象特点,她是可以让玛丽直面自己的过去以及理解姐姐爱丽的困境的“关键所在。“中国黑社会男子与“中国人学校和“郭冬莉的正面形象不同,是具有威胁性的负面形象。 第三章:探讨两部作品中日本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中日关系的走向。《去中国的小船》的主人公“我对“中国的一系列态度,从因为“原罪而伤害中国人,转变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这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中日关系正处于萌芽状态。而《天黑以后》中“白川面对被自己殴打的中国人的“无罪恶感和“高桥面对中国复仇者的“回避等消极态度、与“薰和“玛丽的“热心帮助中国人的积极态度形成了对立状态。而这种对立状态是良好的中日关系发展的结果。但玛丽在对中国人展示友好态度的同时,也表达了惧怕去到中国留学的“不安。可以说这暗示着在中日关系充满希望的未来之下,仍潜藏着让人不安的威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去中国的小船》中的“我代表了对在日中国人漠不关心的这一日本人“群体。而三位在日中国人对“我展示出“宽容“友好“自责等“中国形象。其次,两部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天黑以后》中的“中国人学校、“郭冬莉与《去中国的小船》中的三位中国人一样,对日本人表现出了“宽容“友好等形象特点,而《天黑以后》中的“中国黑社会男子则对日本人表现出了威胁性。《天黑以后》中这种对比鲜明的“中国形象体现出“中国这一他者,不仅揭示了“白川的日本人的“恶,也激发了“玛丽的日本人的“善。最后,两部作品中的日本人对这些“中国形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去中国的小船》中“我的对华态度从“忘却共同体的“原罪转变为“反省。这可以被认为是良好的中日关系正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天黑以后》中的“白川对被自己伤害的中国人表现出的“无罪恶感和“高桥面对愤怒的中国复仇者采取的“回避态度,与“薰和“玛丽热心帮助中国人的积极态度形成了对立。这种对立状态下的良好中日关系,相较于《去中国的小船》中的“我所萌发的良性中日关系,显然是发展了的。这说明中日关系正在向积极的方向恢复。女主角玛丽虽然显露出对“中国的热情,但也同时表达了对去到中国的不安。由此可见,威胁良好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为了友好的中日国际关系,我们两国人民应该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