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感染性主髂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程志华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0401[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医学]
主 题:布鲁氏菌病 外周动脉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感染性疾病
摘 要:目的: 布鲁氏菌病是最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对流行地区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布鲁氏菌病的心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包炎和心内膜炎,是布鲁氏菌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布鲁氏菌病涉及主动脉和髂动脉的并发症极为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布鲁氏菌感染性主髂动脉疾病标准的治疗方法尚未建立。本研究旨在探索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布鲁氏菌感染性主髂动脉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材料与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疑似布鲁氏菌病合并主动脉和/或髂动脉血管病变,并行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结果分为布病组和非布病组。该研究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和医学影像学报告系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性别、年龄、疾病传播、合并症、患者症状和持续时间、动物接触史、诊断检测结果(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布鲁氏菌Ig G抗体检测、布鲁氏菌Ig M抗体检测)、血培养结果、炎症标志物、主动脉和/或髂动脉病变的位置和类型、其他部位的表现、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并发症和随访结局,并且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 结果: 布病组纳入病例24例,非布病组纳入病例23例。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1.13±8.12岁,66.67%(16例)的病例为男性,33.33%(8例)的病例为女性,其共病情况包括高血压(15例,62.50%)、动脉粥样硬化(14例,58.33%)、冠心病(8例、33.33%)、脑梗死(6例,25.00%)和糖尿病(4例,16.67%),16例(66.67%)累及腹主动脉,5例(20.83%)累及胸主动脉,3例(12.50%)累及髂动脉。非布病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00±5.74岁,82.61%(19例)的病例为男性,17.39%(4例)的病例为女性,其共病情况包括高血压(15例,65.22%)、动脉粥样硬化(15例,65.22%)、冠心病(10例、43.48%)、脑梗死(2例,8.70%)和糖尿病(5例,21.74%),18例(78.26%)累及腹主动脉,2例(8.70%)累及胸主动脉,3例(13.04%)累及髂动脉。两组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腔内术后生存情况,布病组与非布病组患者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布鲁氏菌感染性主髂动脉疾病可能存在漏诊和漏报,因此该疾病的真实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血管外科医生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和误诊。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联合抗生素治疗布鲁氏菌病可能是治疗布鲁氏菌感染性主髂动脉疾病的一种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