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倩
授予年度:2024年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0202[管理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20207[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6[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摘 要: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二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有关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其就业问题始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由于农业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率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引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提升了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金融可得性,纾解了普惠金融的推广难题,彰显了“普惠的应有之义,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使金融服务能够更广泛地遍及到偏远及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充足满足了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升农民的非农收入以及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地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首先,本文选取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8)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进行基础效应检验。其次,为厘清此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选择互联网使用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渠道。同时,本文选取社会信任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社会信任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调节作用。再次,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作用的异质性,本文将数字普惠金融区分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子维度、将农村劳动力样本按照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进行划分,充分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的差异性。最后,从就业类型分化视角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效果。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克服了内生性问题以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2)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使用互联网而提升其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3)社会信任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4)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维度来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会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且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强。从地区异质性层面看,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和南方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从受教育程度异质性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对低学历和高学历劳动力非农就业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低学历人群促进效果更明显。(5)相比于非农受雇就业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自雇就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要大力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二是要充分缓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困境;三是要加强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深度;四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社会信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