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辨证的一气周流理论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苏国阳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并结合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该用药规律,旨在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BM数据库有关中医药治疗FC的研究,设置检索时限为2013.01.01-2022.12.01。根据一定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的文献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建立中医药治疗FC的数据库,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27、IBM SPSS Modeler18.0、Gephi中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高频中药剂量、高频中药类别、中药属性、常用药对、常见证型、证-药关联及核心处方等规律。结果:1.初步检索后获得文献7317篇,最终纳入文献228篇,包含处方231条,中药163种,中药使用总频次为2470次。常见证型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证、阳虚证、肠燥津亏证、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热证。中药使用频次≥58次的有17味,降序排列依次为:白术、当归、火麻仁、枳实、黄芪、苦杏仁、厚朴、地黄、肉苁蓉、白芍、枳壳、甘草、玄参、柴胡、麦冬、陈皮、炙甘草。并对使用频次≥58次的17味中药进行剂量分析,发现白术、黄芪30g使用频次最高;当归、苦杏仁、厚朴、枳壳、陈皮10g使用频次最高;火麻仁、肉苁蓉、白芍、玄参、麦冬15g使用频次最高;炙甘草、甘草6g使用频次最高;枳实、柴胡10g、15g使用频次均较高;地黄15g、20g使用频次均较高。对45味高频中药进行分类,一共分为20类,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中药四气以温、平、微寒、微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肝经、心经、肾经为主。2.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27个药对组合,按支持度百分比降序排列,排名前5的药对依次为:白术-黄芪+当归、白术-黄芪+火麻仁、白术-党参、地黄-麦冬+玄参、玄参-麦冬+地黄。对排名前8的证型分别进行药物关联分析,得到气虚证常用药物组合为白术、黄芪、当归、枳实;气阴两虚证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白术、玄参、地黄、麦冬;气滞证常用药物组合为柴胡、枳实、厚朴、木香、苦杏仁;阳虚证常用药物组合为肉苁蓉、白术、当归、牛膝;肠燥津亏证常用药物组合为地黄、火麻仁、玄参;阴虚证常用药物组合为玄参、地黄、当归;肝郁气滞证常用药物组合为柴胡、白芍、枳壳、白术;热证常用药物组合为厚朴、枳实、火麻仁。3.对频次≥31次的2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三类新组方,第一类:地黄、玄参、麦冬、火麻仁、郁李仁、枳实、苦杏仁、厚朴;第二类:甘草、茯苓、槟榔、木香、白芍、柴胡、枳壳、莱菔子;第三类:当归、桃仁、肉苁蓉、陈皮、炙甘草、白术、黄芪、党参、升麻。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白术、当归、枳实、火麻仁、厚朴、苦杏仁、麦冬、甘草、黄芪、枳壳。结论:通过统计结果可知FC证型以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证为主,用药以补气药、理气药为多,药性偏温平、甘,归脾、胃、肺、大肠、肝、心、肾经为主,与“一气周流理论主张“中气之治,辅以四维,用药多甘平温的特点一致,故临床可以该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