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全麻诱导期胃窦横截面积-厚度变化及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预测 收藏
全麻诱导期胃窦横截面积-厚度变化及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预测

全麻诱导期胃窦横截面积-厚度变化及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预测

作     者:徐池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陆雅萍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7[医学-麻醉学] 10[医学] 

主      题:胃窦 超声 全麻诱导 反流误吸胃窦 超声 全麻诱导 术后恶心呕吐 

摘      要:目的 观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期不同给药点胃窦横截面积、胃窦壁厚度在床旁超声监测下的的变化,探讨全麻诱导药物与反流误吸的可能联系。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行择期手术、ASAⅠ-Ⅱ级的15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入手术室后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诱导剂量丙泊酚(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90s(T1),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起效后插管,插管毕(T2)三个时点使患者保持45位半卧位,分别采用床旁超声测量胃窦横截面积(CSA)和胃窦壁厚度(WT)并记录。根据患者45°半卧位时胃容量(GV)计算公式计算GV,进一步计算单位体重GV即GV与体重比(GV/weight,GV/W)评估反流误吸风险。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患者150例,其中14例患者因胃窦图像显像不清或胃进气产生伪影等造成测量困难、10例患者因方案违背(麻醉诱导时采用芬太尼进行诱导)、2例患者在诱导前拒绝入组,最终实际纳入12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全麻诱导过程中,在T0、T1、T2三个时点的CSA、GV、GV/W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临床观察条件下,全麻诱导期时诱导剂量丙泊酚和罗库溴铵会使CSA缩小,复合诱导剂量舒芬太尼后CSA进一步缩小,WT均无明显变化,胃排空加速,全麻诱导期反流误吸风险降低。目的 探讨全麻诱导期不同给药点胃窦横截面积-厚度在超声监测下的的变化和术后恶心呕吐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提供新思路。方法 根据WHO恶心呕吐评级评估142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术后24小时发生恶心呕吐的情况。当患者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评级≥1级时,认定该患者发生PONV。根据此结果,将患者分为PONV组与非PONV(non-PONV)组,探究两组CSA、WT的变化,并筛选PONV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实际纳入12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发生PONV组(28例/22.6%)在T0、T1、T2三个时点的CSA与WT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n-PONV组(96例/77.4%)在T0、T1、T2三个时点的CSA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ONV组与non-PONV组在各时点的CSA及WT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PONV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有PONV或/和晕动症病史是PO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三个时点的CSA及WT变化均不是PONV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二元Logistic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74,对患者PONV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临床观察研究发现,女性、有PONV或/和晕动症病史是PO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