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的演进和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政策文本和政策结果对比分析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强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1[管理学-行政管理] 120402[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 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主 题:精神卫生政策 政策变迁 政策工具 行动领域 服务主客体
摘 要:精神卫生工作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议题,而完善的精神卫生政策是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和提高社会群众精神健康水平的行动指南和政治保障。虽然,我国精神卫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源不断丰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但与健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以及社会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从宏观层面系统了解我国精神卫生政策发展情况,挖掘现有政策体系的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对策建议,本文选取改革开放43年以来国家层面精神卫生政策为主要研究素材,使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等多学科方法,对政策进行系统回顾和定性定量分析,挖掘政策文本内容的本质意图,进而研究我国精神卫生政策在演进趋势、特征属性以及在政策工具、行动领域和服务主客体等三个维度上的政策供给优先事项和不足。同时,利用我国历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WHO心理健康地图集数据研究精神卫生资源和服务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实证角度验证分析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精神卫生政策提供理论借鉴和事实依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政策演进分为学习探索期、以点带面突破期和点面结合完善期3个阶段。在学习探索期,年均政策发布量(1份)和联合发文主体数(8个)稀少,合作网络较弱,年均政策效力(2.08分)偏低,精神卫生法缺位;政策工具年均使用量仅为2.92次,子类型工具供给不全面、不均衡,呈现广试点、建基础的特点;行动领域仅涉及9个,政策重点为资源配置、服务供给和立法呼吁;服务机构有4类且以精神病医院为主,工作人员有4类且以精神科医护人员为主,服务人群以患者为主。在以点带面突破期,年均政策发布量(7.43份)和联合发文主体数(20个)显著增加,合作网络得到加强,年均政策效力(11.86分)提高,弥补了精神卫生法空白;政策工具年均使用量高达33.43次,子类型工具更全面、但仍不均衡,呈现构建体系、释放需求的特点;行动领域全覆盖,政策重点为资源配置、服务供给和改善质量;服务机构增至1 1类且仍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工作人员增至14类且仍以精神科医护人员为主,服务人群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主。在点面结合完善期,年均政策发布量(8.34份)和联合发文主体数(35个)再次增加,合作网络更加宽广和紧密,年均政策效力(17分)继续提高;政策工具年均使用量增至55次,子类型工具仍不均衡,呈现夯实基础、多元治理的特点;行动领域全覆盖,政策重点为增强资源配置、优化服务结构、完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增至12类,但政策关注重点转向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心理援助热线、心理危机干预队等机构,对工作人员政策供给转向社会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人员,对服务人群政策供给转向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患者、重点人群和整体人群。政策文本和政策结果对比验证发现,我国精神卫生政策逐渐丰富完善,已初步形成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精神心理行为问题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的精神卫生政策体系;我国精神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精神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明显改善;但与国际倡导“基于社区、去机构化的政策和服务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政策在价值理念层面的回应性尚可,但是在政策结果上的回应性较差,有些政策目标和价值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服务现实,70%以上的政府精神卫生支出、床位资源、门诊和住院服务仍然集中于精神病医院。研究发现我国精神卫生政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精神卫生经费支持政策供给不足;二是精神卫生政策方向有待调整;三是人才支持政策有待加强和优化;四是精神卫生政策操作性有待提高;五是精神卫生信息统计政策有待完善;六是政策工具和行动领域维度政策供给均衡性不足。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优化政策措施:一是多渠道筹措精神卫生资金;二是加快精神卫生服务“去机构化;三是为社区化精神卫生服务培养多学科人才;四是系统整合完善精神卫生法律法规;五是完善精神卫生信息统计工作;六是加强研究并均衡配置精神卫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