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Kümmell病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收藏
Kümmell病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Kümmell病影像学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     者:强宏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付裕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Kümmell病 IVC 骨质疏松 发生机制 相关性 

摘      要:目的:统计各期Kümmell病椎体内真空裂隙征(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的发生率,并将各期的IVC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探索其与Kümmell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明确Kümmell病患者的病程、腰椎骨密度值、伤椎前缘压缩程度、脊柱后凸Cobb角和IVC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影像学表现有IVC组和无IVC组各项数据,探讨IVC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影像存储与传输(vision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VISIONPACS)临床浏览系统和美国豪洛捷公司发现者号(Hologic Discovery)双能X线骨密度仪操作系统,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住院的所有患者,共纳入临床诊断为Kümmell病的患者89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椎体、腰椎骨密度值等信息,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和IVC影像学参数,并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前缘高度的平均值计算伤椎前缘压缩程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Kümmell病各期IVC的发生率;分析腰椎骨密度值、病程、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程度、IVC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有IVC组与无IVC组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影响IVC发生的因素;比较各期IVC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病情发展与IVC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Kümmell病患者总体IVC发生率为37.1%,其中Ⅰ期病例的IVC发生率为15.4%,Ⅱ期病例的IVC发生率为25.7%,Ⅲ期病例的IVC发生率为53.7%,Ⅲ期Kümmell病的IVC发生率显著高于Ⅰ期(P=0.016)和Ⅱ期(P=0.013)。Kümmell病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值与脊柱后凸Cobb角之间呈较弱负相关(r=-0.226,P=0.033),腰椎骨密度值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之间呈较弱负相关(r=-0.285,P=0.007),伤椎前缘压缩程度和脊柱后凸Cobb角之间相关性较高(r=0.646,P0.05)。有IVC组的脊柱后凸Cobb角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之间相关性较高(r=0.724,P0.05)。各期的脊柱后凸Cobb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Ⅱ期、Ⅲ期的病程明显长于Ⅰ期,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在各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IVC组的脊柱后凸Cobb角明显大于无IVC组(P=0.001);有IVC组的伤椎前缘压缩程度大于无IVC组(P=0.02);有IVC组的腰椎骨密度值低于无I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IVC组的女性比例低于无I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年龄和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IVC的发生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r=0.246,P=0.02)、脊柱后凸Cobb角(r=0.344,P=0.001)之间呈正相关。对各期的IVC影像学参数进行比较,各期间的IVC最大宽度值存在差异,Ⅰ期和Ⅲ期间有差异(P0.05);Ⅱ期和Ⅲ期的最大长度值和最大高度值明显大于Ⅰ期,但各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IVC的发生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脊柱后凸Cobb角呈正相关,且其发生率与Kümmell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有IVC组的伤椎前缘压缩程度和脊柱后凸Cobb角明显大于无IVC组,提示IVC的发生可能与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后局部应力增大有关;3.伤椎前缘压缩程度、脊柱后凸Cobb角与腰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提示Kümmell病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与骨质疏松程度有关;4.IVC的最大高度值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呈负相关,IVC的最大长度值和最大宽度值呈正相关,且IVC最大宽度值会随着Kümmell病病情的加重而增加,提示IVC的高度随着椎体的塌陷而降低,横截面积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