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意识形态建构视角下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研究 收藏
意识形态建构视角下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研究

意识形态建构视角下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研究

作     者:许权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建党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5[文学]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中央苏区 红色歌谣 意识形态 革命动员 政治宣传 

摘      要: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尝试走自己革命道路的第一次探索,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为之后的革命积累了各种宝贵经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两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在国民党的“围剿中生存下来,二是在农村地区建设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以谋求长远发展。而要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双重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革命意识形态建构将根据地的群众有效地动员起来,壮大革命力量,从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目标。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面对革命环境的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采用根据地群众喜闻乐见、与革命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各种资源和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建构,以有效实现政治动员。中央苏区地处赣闽粤三省交接地带,是客家族群主要聚居地。在该区域广泛流传的传统歌谣客家山歌,不仅是客家族群独特的文化形式,其展现出来的奋进拼搏和抗争精神也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契合一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和表达形式。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歌谣注入革命话语后的“再造,通过旧形式与新内容的结合,发展成适应革命需求的文艺宣传动员形式。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聚焦“工农起来闹革命、“当兵就要当红军等主题,同时具备娱乐和教育双重属性,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现实需求,以及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大理想。红色歌谣是革命政权下宣传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政治象征,成为日常生活的仪式,通过情感动员影响群众,在中央苏区的动员革命、巩固政权、改造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之后中国共产党革命意识形态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从意识形态建构视角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构方式和构建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一些启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