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出现”类易混淆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收藏
“出现”类易混淆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出现”类易混淆词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作     者:杜蕴钰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亚军;吉益民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主      题:“出现”类动词 易混淆词 偏误分析 教学建议 

摘      要:“出现类易混淆词包括“出现“产生“发生“引起,其在字典释义中存在互相释义的情况;在语法上这四个词都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在句中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句子的语义和形式;在教学上“出现类动词不同于其他动词,其差别细微,教学难度也较高;在习得上,词对内有多对多混淆的情况。笔者将从语义与句法研究、偏误研究发掘其偏误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在语义层面,“出现类易混淆词各个词在动作的自发性方面存在差别,表现为“发生“出现“产生“引起,以及事物出现是否必须有条件,“出现“发生不强调条件,“产生“引起需要有条件需要条件,“引起但不强调事件变化的结果。在句法层面上“出现类易混淆词都可以做谓语,且后面都可以带抽象名词宾语。但各自都有其特点,“出现不仅可以表现物的状态改变,同样可以表示人状态的转变;“发生后搭配的是表事件义的名词宾语;“产生后面可以搭配趋向补语;“引起后面可以加小句宾语。对选取出来的中介语语料进行偏误分析发现,“出现类易混淆词的偏误存在规律。从整体偏误分析中发现,偏误量最高的是“误代,最少的是误加。就单个词而言,“出现与“产生的偏误量较大,“发生与“引起的偏误量较少。另一方面“出现类动词组内混淆存在不平衡,“产生与“发生之间混淆量较高;“出现与“发生之间混淆量次之。混淆词组内是多对多混淆形式,单向混淆多于双向混淆。从语义与句法、教材和教师课堂教学视角,发现“出现类易混淆词偏误成因主要可能受到动词存在语素相同、词义相近、教材以及教师课堂教学失误的影响。根据以上成因的分析从注重易混淆词分析与优化教材词语释义与例句两个方面,对教师和教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