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日同传中的中文长难句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收藏
中日同传中的中文长难句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日同传中的中文长难句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     者:卢逸尘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超时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205[文学-日语语言文学] 

主      题:中日同传 长难句 认知负荷模型 翻译策略 实证研究 

摘      要:随着21世纪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口译译员在国际交流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同声传译已成为国际会议中被最广泛应用的口译形式。在以国际会议为代表的重要国际场合,发言人通常会使用较书面语的文稿进行发言。特别是中方发言时,发言稿多为书面语,且发言人往往喜欢引经据典,或是使用示例、数据来论证发言内容。这使得在重要讲话中长难句的比例要远高于即兴发言中的长难句比例。加之中日语在语法结构和语序上有着巨大差异,发言人在演讲中使用大量长难句会给做中日同传的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译文的译出都带来很大困难。通过阅读有关长难句翻译方面的先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对于长难句的研究多集中于笔译领域,且以日汉方向为主。对汉日方向关于长难句的口译研究,尤其是同声传译领域的相关研究关注较少。其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也大多是专业的同传译员,面向口译学习者进行的研究很少。然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口译初学者认为中文长难句给同传带来了极大困难,尽管译员会有意识地使用口译策略来处理长难句,但译出质量仍然会受很大影响。因此,通过探讨书面语中的汉语长难句对口译初学者中日同传译文质量的影响,以及各种口译策略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帮助口译学习者应对中日同传句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并对提升口译学习者的译出效果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探寻了书面语中汉语长难句对口译初学者中日同传译文质量的影响,并讨论了断句重组、省略、等待、预测、概括等策略及其有效性。本研究邀请了日语学院MTI专业研二的1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有关长难句中日同传实证研究,并通过收集调查问卷验证实验结果。笔者基于杨承淑的口译评价标准,将评价分为“忠实、“表达、“语言三个维度进行评分。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分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忠实由两名没有参与此次实验的日语口译学习者进行评分并取其平均分;因为本研究的源语为中文,译语为日语,所以“表达“语言的评分由两名熟悉中日关系的日语母语者进行评分并取其平均分。“忠实、“表达、“语言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统合计算,最终得出评分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汉语长难句会对中日同传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导致译员的译文质量下降,多数实验对象也在试验后认为同传长难句时能明显感到误译、漏译增多,翻译质量下降。导致译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包括长难句使得句子逻辑性变差;长难句使得结构更加复杂,句式杂糅,影响理解;长难句中数字、四字成语、未知的固有名词等信息量增大,从而影响理解等。笔者发现,上述的长文导致的翻译质量下降的因素越多,实验对象的评分就越低,也就是翻译效果就越差。而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能有效帮助译员提高译文质量。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译文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断句重组、预测、省略是实验对象最常使用的翻译策略;而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翻译策略的译员在最终评分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证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口译学习者应对中日同传中因长难句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练习不足或知识储备不足,一些实验对象未能灵活地使用这些翻译策略。由于本次实验的参与人数和范围也有限,本文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何将本文中讨论的翻译策略应用到实际同传任务中去,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课题。不过,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帮助同传学习者更好地应对长难句给同传带来的困难,提升口译学习者的译出效果,并希望能够对今后同传教学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