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能否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的政策效果评估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金钰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文旅融合 政策评估 双重差分 调节效应分析 异质性分析
摘 要: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两者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现实趋势,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文化收入和旅游产值不断提高,两大产业正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中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基础薄弱、有效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需求。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管理机制,更要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要素,在产业链衔接和多元化盈利模式的驱动下,促进旅游项目和文化体验的联合创新及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文旅融合对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积极影响,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在2009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央政府不断提出文旅融合的宏观规划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和指导意见,旨在鼓励本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随着各省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关注这些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是否能有效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及协同发展。本文探讨了文旅融合政策对中国不同省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论方面,从产业机制和市场环境两种角度分析了文旅融合对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并基于政策落实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文旅融合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以及政策效果为何会表现出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实证方面,本文以25个省份陆续出台文旅融合政策为切入点,使用201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政策评估框架下考察了文旅融合政策对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在方法上,本文将各省出台的文旅融合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更为前沿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本文的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引入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因素,考察文旅融合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地区虚拟变量与文旅融合政策变量的交叉项,考察文旅融合政策在不同地区省份发挥的政策效果是否存在地区异质性;最后,本文使用平行趋势检验考察了文旅融合政策的动态效应,并使用安慰剂检验用于证实本文结论的稳健性,最终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中国3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低、东西部地区高的地理格局,其中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位于全国最高。(2)文旅融合政策有效促进了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越成熟的省份,文旅融合政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弱,对文化产业及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3)25个省份的文旅融合政策效果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文旅融合政策在中国东部地区省份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在中西部地区省份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显著,文旅融合政策对25个省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存在地区异质性。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阐释了文旅融合政策对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拓展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如何影响文旅融合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边界。第二,基于研究设计和数据特征,本文采用了更先进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来评估旅游政策的政策效果及其他因素的干预效果,并在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中纳入了调节效应,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以及本文实证研究的连续性。第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因素对文旅融合政策效果的干预影响,并在调节效应分析中量化了这些因素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最终强调了文旅融合政策效果的地区异质性,尝试丰富旅游政策评估的实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