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世荣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老年慢性肾脏病 中医证型 主症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脏病1-3期伴蛋白尿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本病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早期干预老年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山西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病房就诊的西医诊断为慢性肾脏病,年龄≥60岁,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325例。收集临床资料,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主要症候群,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主症、次症,进而判定证型;证型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统计依据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相应统计方法,以探索影响证型的因素。结果:1.325例患者中,CKD1期占27.69%,CKD2期占34.46%,CKD3a期占19.38%,CKD3b期占18.46%。随着CKD分期的增加,危险因素数量增加。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在CKD各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在CKD各期的发生率不同或不完全相同(P0.05)。2.临床症状及舌脉频率50%以上的从高到低依次为:肢体浮肿、疲倦乏力、腰脊酸痛、沉脉、食少纳呆、白苔、暗舌或有瘀斑、面色少华、腻苔、脘腹胀满、细脉。经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归纳为三种证型: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气虚瘀血湿阻证、脾肾两虚兼湿浊证。3.三种证型的分布情况:脾肾两虚兼湿浊证(42.15%)气虚血瘀湿阻证(31.08%)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26.77%)。4.不同证型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性:1)三组证型间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平均年龄高于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组。2)三组证型间BMI指数存在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组BMI指数的水平低于两外两组。3)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在不同证型间的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在不同证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不同证型在CKD1-3b期的分布不同或不完全相同(P0.05)。随着CKD分期的增加,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5.不同证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性:不同证型间24h-UTP、ALB、SCr、PLT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湿阻证时ALB水平降低最为显著。气虚血瘀湿阻证组的24h-UTP、DD水平高于两外两组。SCr水平的组间两两比较,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组的PLT水平低于气虚血瘀湿阻证组。证型间TC、LDL-C、HDL-C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两两比较,气虚血瘀湿阻证组的TC、LDL水平高于另外两组,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组HDL-C水平低于其他组。结论:1.本研究所涉及老年CKD人群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涉及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以瘀血、湿热、湿浊、水湿等为主,病位涉及肾、脾、肝等脏腑。2.老年CKD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气虚血瘀湿阻证、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3.在CKD1-3b期中,随着分期的增加,脾肾两虚兼湿浊证者逐渐增加,而气虚血瘀湿阻证者呈现减少趋势,随着CKD的进展脾肾亏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4.气虚瘀血湿阻证的ALB水平下降最显著,其次为脾肾两虚兼湿浊证,最后为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气虚血瘀湿阻证的24h-UTP、DD、TC、LDL-C水平要高于其他组;肝肾阴虚兼湿热瘀证组的HDL-C水平低于其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