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寒山诗在德国的翻译与接受 收藏
寒山诗在德国的翻译与接受

寒山诗在德国的翻译与接受

作     者:桂书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包汉毅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4[文学-德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寒山诗 描述翻译研究 译介 接受 

摘      要: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著名隐逸诗人。流传于世的三百余首寒山诗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并使用了数量丰富的方言俗语,丰富的思想和深远的意境可谓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寒山也因此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推崇,甚至对德国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寒山诗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并总结了寒山诗在德国传播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以原文作者为导向的“异化和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归化这两种典型的翻译策略,并将二者在寒山诗德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首先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描述翻译研究。该理论主张将译文视为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的实体进行客观描述,并分析译文在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这就为系统梳理寒山诗在德国的译介及其传播阶段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将寒山诗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系统梳理了各阶段关于寒山诗的译介和研究成果,分析并评价了德国学者对寒山诗的接受状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两德统一是寒山诗在德国传播的第一阶段,其对德国学界的影响主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这一时期出现的译本几乎都来自西德地区。相关译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学家,他们出于兴趣爱好等私人原因翻译了寒山诗,且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美国、日本汉学家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至今是寒山诗在德国传播的第二阶段,其对德国学界的影响逐渐从文学和艺术领域扩展到了宗教和思想史领域。这一时期出现的译本均来自西德地区。相关译者仍非真正意义上的汉学家,他们也是出于兴趣爱好等私人原因翻译了寒山诗,且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美国汉学家的影响。作者接下来举例说明了以原文作者为导向的“异化和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归化这两种典型的翻译策略,并对同一首诗的不同德语译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发现:寒山诗德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受其译介动机的影响。当译者更注重原文的思想性时,他们便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当译者更注重原文的文学性时,他们便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整体而言,“归化译文的错误率要高于“异化译文的错误率。要想进一步提升寒山诗德译本的质量,译者就必须在提高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之间达到平衡,即在契合原诗主旨的前提下以目的语读者能接受的形式再现原诗的思想文化内涵或意境和诗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